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充换电站评论正文

如何正确处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关系

2016-12-06 10:29来源:第一电动网作者:夏军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产业充电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 如何正确处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与市场的关系

11月26日至27日,由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与国际合作年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等参加了会议。

陈清泰表示,中国产业政策执行了二十多年,总体上看,在经济发展的追赶时期,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得有失,得大于失。经济发展追赶的中后期,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失有得,失大于得。中国产业政策的地位职高,几乎是各个国家所前所未有的,已经成为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障碍。

吴敬琏表示,中国实行的是日本式的产业政策,即在扶持一部分产业的同时,抑制另一部分产业,在其看来,这是抑制竞争,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而竞争又是市场制度的灵魂。在现有体制下,竞争受到了压抑。其呼吁制定竞争政策来保证“竞争”的加强,以此保证市场发挥功能,保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陈清泰和吴敬琏两位老先生的观点,切中了我国当前产业政策的弊端,以煤炭、钢铁、水泥、建材等行业为例,2008年之后,政府通过大规模刺激房地产和基建的发展,带动了这些行业的产能杠杆倍率,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2012年之后,政府又想方设法的去产能,去杠杆,即所谓的供给侧改革,但产能扩张容易,产能缩减却非常的困难,这涉及到地方GDP,税收,就业,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问题。我国很多产业的扭曲式发展,大多是因为政府以产业政策这个有形之手给相关产业加杠杆,大大加速和加剧了这些产业的正常波动,往往造成疯狂的增长和急剧的衰退,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2009年~2015年是追赶期,在2015年实现了销量全球第一的成绩,应该说这一阶段的产业政策,总体上是得大于失的,虽然也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政策的引领作用非常明显,客观上加速了技术的突破,产品的丰富,和市场的形成。从2016年开始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进入无人区,往前看,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几乎没有,必须依赖于自我探索、自我积累、自我突破,这一阶段的政策,应该是着重建立透明的竞争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人才、资本流入这个产业,以中国多年经济发展所积累的优势资源,取得更大的突破,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真正走向成熟。政策的制定,不应该着眼于引导技术发展方向,建立行业准入门槛,保护部分先行的企业,而应该把抉择的权力交给市场本身,在充分的竞争中诞生一大批领先的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充分就业,打造绿色经济,拉动GDP增长。

1. 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客观的说,在2016年之前,我国政府制定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起到了非常好的引导作用,在行业的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的刺激政策和扶持政策,这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这个阶段的政策,总体上是公平和公正的,对绝大多数的企业,一视同仁。正是政府所营造出的这种公平公正的环境,才吸引了大批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进入这个行业,是他们突破了技术,创造了产品,创新了商业模式,带动了产业发展。

虽然也有类似于骗取国家和地方补贴这样的事情发生,但这是疥癣之疾,是少部分企业的行为,是任何一个产业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应该予以夸大,并导致矫枉过正的行为,政府主管部门只要弥补政策的漏洞,并加速补贴的退坡,这些现象自然会随之消失。

但是,进入2016年,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先是客车上面禁止使用三元电芯,以行政手段强行阻断某些技术或产品方向,而不是以法律法规来要求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再有,2016年的补贴政策迟迟不公布,2015年的补贴发放也没有着落,导致谣言四起,企业生产经营风险大增,部分企业的资金链已经到了崩断的边缘。而目前流出来的补贴细则,则有明显的倾向性,维护了部分企业的利益。还有,关于动力电池行业的准入条件,以规模作为门槛,以行政手段来代替市场做选择题,欲把大多数企业挡在门外,使得行业里面风声鹤唳,人人自危。

信心比黄金还重要,正是依靠政府在2009年~2015年这段时间所营造的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才让那些冒着风险而来的企业和人才有了足够的信心,才创造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第一次繁荣。但是,今年以来,过多的带有明显倾向的行政行为,正在逐步的腐蚀和摧毁这种信心,这是动摇大厦根基的行为,实不足取,不可取。

无数企业,他们冒着风险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只希望获得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靠自己的实力获得发展和回报,而不是希望看到种种不合理的门槛,把企业的精力无谓的消耗在琢磨政策制定者的心态,或与政策的博弈过程中。

2. 秉承开放的心态,迎接变革的挑战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达到1%的临界点,未来还有数十倍的增长空间,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等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远未达到成熟,此时就开始设置门槛,画地为牢,等于扼杀了一大批具有创新力的企业和人才进入这个领域。如果没有前几年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和资本推动,就不可能有今天1%的市场占有率,如果没有更多的企业和资本进入,也不可能在未来实现10%,30%的突破,单单依靠行业内部现有的资源,不足以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长远规划。

就核心技术的创新来看,从三电(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仍然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不成熟,不可靠,成本偏高,离真正的商业化还有一段距离。在电池的技术方向方面,还存在非常大的不确定性,三元的瓶颈已经逐步显现,再往后该怎么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的研究该朝着哪个方向走,有很大的问号,这些都不是政府应该去干预的,应该交给企业和市场去抉择。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进入这个领域,创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以大量的资源为依托,形成技术和产品的突破,从而确立我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技术领先优势。不但应该向国内企业放开门槛,而且应该向国外企业放开门槛,适当的保护是需要的,但不应该建立壁垒,阻碍竞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促进内外部的良性竞争,才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就促进就业来看,中国绝对不应该学习日韩模式,去扶持一些大企业,我国拥有广阔的领土和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区域经济发展也非常不均衡,所以我国需要大量的中小企业来维持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测算,2015年我国所有的企业当中,中型企业占2.4%,小型企业30.37%,微型企业占66.93%,这些中小企业创造了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我国地域广泛和区域严重不均衡的特点,注定了我国一定不能采取扶持大企业的做法,而应该采取开放市场,扶持中小企业的做法,让他们在充分的竞争中自发的诞生一些龙头企业,否则促进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就无从谈起。

就利益的分配来说,目前还远未到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1%的蛋糕就急不可耐的要把其他企业挤出局,由剩下几家去切分,这是非常短视的行为,切完了这1%,还有谁愿意去创造10%,30%的蛋糕?做大蛋糕,做厚产业,做高逼格,留人活路,这不但是政府部门该考虑的,也是一些想借助行政手段实现垄断的企业所需要考虑的,我们不应该偏离主航道太远,领先者要有领先者的觉悟,要有从国家层面,从社会层面的考虑,去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不要只顾自己攫取利益,让其他企业无路可走。

就大家最为敏感的补贴来讲,不妨在每年的年末就确定下一年度的补贴细则,可以较原先的规划大幅度退坡,加速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到来,但是补贴申请和发放的在执行过程中必须不动摇,不反复,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各种问题,不断完善补贴机制。

3. 企业准入放宽,产品准出从严

我国传统汽车产业的发展,有非常高的企业准入门槛,早期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市场几乎是拱手让给合资企业。但是对内资,尤其是民营资本有严格限制,很多企业家想进入这个产业却找不着门路,到处碰壁。偌大的一个中国汽车市场,一段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在路上跑,一辆采用十几年前技术的捷达车都能卖到20万。

“有时一个政策,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可以决定一个企业的生死……”,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回顾自己的造车之路时,有过这样的感慨。1999年,时任国家计委主任的曾培炎视察吉利集团,李书福对他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家做轿车梦。如果失败,就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吧。”

从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开始,我国逐步放宽了对民营资本进入汽车领域的限制,随着吉利、长城、奇瑞、比亚迪等自主品牌的崛起,我国的汽车产业发生了非常深远的变化,自主品牌乘用车的销量不断攀升,2015年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1.32%,汽车产品的价格也不断下探,对比十几年前,买车的费用几乎下降了一半。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都是从别人所不关注的荒芜地带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优势,而那些政府所扶持的传统汽车企业(包括美国,德国,中国的汽车企业),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的动力明显不足,考虑更多的还是如何维持既有的垄断优势,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并不会对新的领域投入足够的资源。

这充分说明,靠建立行业准入门槛,限制充分竞争的行为,并不能获得长远的健康的发展。放宽市场准入之后,促进了资源的流动,形成了有效的竞争,实则利国利民。

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应该放宽行业准入,不应该设置门槛或壁垒,只要企业有意愿,都可以进入,不要担心产能过剩,企业和资本都是逐利的,当过剩发生的时候,他们自然会退出,这是一种正常的商业抉择。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是波浪式前进的,有利可图的时候,就会有大量的资源涌过来,无利可图的时候,资源又会离开,去向其他领域寻找机会。政府想以自己的有形之手来控制资源流动的过程,实则是以政策来与市场博弈,从长远来看,最终是双输的结果。

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发展,商业模式的颠覆,大多来自于政府的监管之外,因为那里是自由的沃土,是企业家和人才纵横驰骋的地方,是爆发最大创新力的地方。以电子商务,互联网,家电,高科技等领域诞生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格力、美的、华为等企业为例,他们所处的行业,无一例外都没有政府设置的产业门槛,在高度自由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诞生了这么一批代表中国形象的企业,参与全球竞争,做到全球领先。如果政府对这些行业严加监管,设置各种准入和审批门槛,我想这些企业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或许大多数都被消灭在萌芽状态了。

我们要避免“一抓就死 一放就乱”的政策怪圈,就应该厘清政府的职责,明确政策的导向,应该以放松企业准入,严管产品准入作为基本原则,制定和健全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标准、售后服务法规,产品回收机制等,创造企业公平的的市场环境,严格管控流向市场的产品质量,监管企业的服务落实,惩罚违法乱纪者,为消费者利益服务,为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

四、 总结

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有很多的差距,这正是我们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多年的从业人员,从我个人的体会而言,目前这阶段,政策的导向有些问题,有时候操之过急,以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来做决定,有时候则带有明显的倾向,阻碍市场的自由竞争,这种情况如果持续下去,是非常可怕的,是本末倒置的行为。

但我相信,通过企业与政府的共同努力,是可以逐渐纠偏,回到我们的主航道上面来的,市场的交由市场来抉择,政府的交由政府来决策,在相互妥协中进步,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

延伸阅读:工信部低调召集会议 2017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就这么定了!

原标题:深度 |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应逐步让位于市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产业查看更多>充电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