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正文

锂电池深度报告:拐点将至 开源节流塑锂电未来

2019-09-10 10:24来源:申港证券关键词:锂电池磷酸铁锂动力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开源:积极参与电动全球化乃破局之道

3.1 电动全球化正在加速

从全球角度来看,欧洲发达国家已出台全面禁售汽车和柴油车的目标,集中在2025~2040年。针对政府层面的目标,各大国际车企也在调整各自战略,以适应全球电动化的浪潮。大众汽车近期表示,大众品牌将在2026年开发推出最后一代内燃机汽车。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全球电动化的速度将逐渐加快。

从销量数据观察,2015至今新能源汽车销售持续增长,2018年全球销量184万辆,是2015全年的4.4倍。

在电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由于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以及国家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最大份额。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据全球总量的55%,是引领电动化的绝对核心力量。传统车企龙头亦在不断加快拓展在中国的新能源车产能建设及新品推出,以求能够享受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带来的红利。

相比已经发展超过百年的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主要在近10年,这使得布局新能源汽车的公司能够与传统车企在同一起跑线开始竞争,从而实现“弯道超车”,缩小与国际车企巨头的差距。由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仍然处于技术未定型、成本下降速度极快、市场仍未饱和的快速发展阶段,因此销量分布呈现出了势均力敌的状态,车企还未建立起足够垄断市场份额的护城河。

未来电动全球化推进,爆款车型以及更高的成本、质量控制能力决定了车企能否继续扩大市场份额,脱颖而出。比亚迪和特斯拉经过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多年积累的优势,已经逐步打造出一批精品车型,如比亚迪的唐、秦、宋,特斯拉的Model 3,Model X等,对这些车型的进一步优化,将夯实龙头车企的市场优势。

3.2 与车企龙头实现合作共赢

汽车行业经过百年发展,龙头车企在燃油车领域,已拥有绝对品牌和市场份额优势,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车企并无显著优势,反而由于在电池、电控布局不足,使得特斯拉、比亚迪等后起之秀能够快速占领新能源汽车市场。传统车企正在加快向电动化转型,电池研发及产能建设投资高、周期长,因此对于意图快速推进电动化的传统车企,与具备开发能力、产能规模的电池龙头厂商进行合作,成为了当下车企首选。

在动力锂电领域,日韩企业已占据头部地位,我国电池企业同样快步赶上进入第一集团,可以说全球动力锂电核心在东亚地区。日韩在动力电池领域形成的优势,主要是基于消费电子电池成熟的产业基础,并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政策支持方向,从而培育出世界级的动力电池产业链,传统车企已与日韩电池巨头进行了深度合作。

LG Chem:公司在全球拥有四大电池工厂,分别是韩国吴仓、美国霍兰德、中国南京与波兰弗罗茨瓦夫,是全球软包电池龙头,已宣布2020年产能将提升至90GWh,届时将是全球产能最大电池制造商。

三星SDI: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韩国蔚山、中国西安和匈牙利格德,主要技术路线为方形电池,2020年计划产能为35GW。三星SDI是BMW的官方战略合作伙伴,其他核心客户包括大众、马恒达、LucidMotors等。

Panasonic: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日本(方形)、美国(圆柱)、中国大连(方形),与特斯拉独家合作的超级工厂拥有35GWh圆柱电池产能,2020年公司总产能将达到52GW。

AESC: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田纳西:3GWh,英国桑德兰:1.9GWh,日本神奈川:2.6GWh,中国无锡:20GWh(规划产能)。

我国动力电池制造商在电动化浪潮中,实现了快速赶超,并且凭借着产业化优势,快速融入全球电动车产业链中,国内主流动力电池厂商均与国际龙头车企建立了长期合作供应关系。


3.3 我国产业链在全球化具备优势

3.3.1 光伏行业已展现我国To B端产业优势

作为和动力电池制造非常类似的中游制造业,我们以光伏为例进行探讨。我国光伏产业已经经历了从政策扶持→产能扩张→贸易冲突→补贴退坡→平价上网→发展为全球化产业的全过程,可以为动力电池产业提供借鉴。

本质上,动力电池和光伏制造同属To B型产业,而终端新能源汽车属于To C型产业。我国由于工业化时间短于传统工业强国,用改革开放后短短的40年,走完了传统工业强国百年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的制造业优势在于效率、成本控制、高周转,而同样也存在着品控、一致性、高端产品不足的劣势,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制造业基础天然适合发展To B型产业,即通过强执行力和规模化实现产业快速升级,并最终进阶为全球化产业。

光伏产业目前已占据全球超70%的产能,原材料和设备均几乎实现国产替代,总结光伏成功突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全球产业发展位于同一起跑线。不同于已经持续近百年的重工业制造,光伏制造业发展时间较短,我国和其他工业强国几乎同时启动,不存在历史包袱,并且在产业发展初期,政策提供的支持力度明显更高,加快了行业发展速度。

内需市场为中游制造商提供广阔的发挥舞台。我国光伏装机常年位列全球第一,强大的内需市场提升了产能规模,并为新技术提供了丰富的试验田。尤其2015年领跑者项目的推出,使得光伏新技术得以进行实地验证,推动了单晶PERC组件、N型组件的产业化应用,从而实现产业加速升级,加快了单晶替代进度。

技术快速迭代形成成本护城河。对于科技型产业,效率是第一生产力,对产品进行快速迭代的敏捷性开发,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立于不败之地。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实现了从多晶到单晶、从砂浆线到金刚线切割、从普通单面电池到单晶PERC电池片的技术切换,并迅速将研发结果进行产业化,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工艺改进时间,进一步降低成本,形成了国外公司短期无法跨越的成本护城河。

对于To B型产业,以大型客户为主,订单配套、市场占有率和成本控制是最重要决定因素。光伏中游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使得光伏摆脱补贴依赖,成本可以和传统火电、核电、水电、燃气展开竞争,并将此优势在处于电力设施建设阶段的海外新增市场国家进行放大。自2017年开始,光伏组件出口比例不断提升,我国光伏产业真正成为全球化的产业。

3.3.2 动力电池已具备全球化优势

而对于动力电池制造产业,与光伏有非常多的相似点:同为To B型产业、全球发展几乎同步、车企为大客户、前期发展依赖补贴、技术路线多样化等,动力电池行业作为当前国家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有望复制光伏的成功之路。

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发展经历了从初始阶段技术积累,到政策扶持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再到竞争加剧、产业整合形成龙头优势,直到当前的补贴依赖降低、加速融入全球化市场。行业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但经历了大浪淘沙,真正有技术、成本、市场优势的公司,不断在打造自己的护城河,为下一步融入全球化奠定基础。

电动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我国拥有最大的市场占比,但今后全球化浪潮将蔓延至更多国家,海外市场的比重将逐渐增大。我们认为以下优势将使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充分享受全球化带来的红利:

政策扶持引导行业稳步发展。2014年国务院正式明确新能源汽车将作为未来重点发展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奠定了行业地位,之后出台的一系列补贴优惠政策,进一步加速了行业变革。虽然当前面临2020年补贴全部退出压力,但对充电桩、高能量密度电池等薄弱领域,政策仍然进行倾斜。

行业当前发展阶段利于To B模式。因为新能源汽车整体产业化时间较短,当前仍处于技术变革期,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使用寿命等指标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新能源整车To C属性使得消费者选择面临非常大不确定性,而具有明确量化指标的动力电池,拥有非常强的To B属性,能够做到提效、降本、高市占率的企业,可以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护城河。

重要原材料国产化基本已解决。由于政策支持以及巨大市场潜力的号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没有选择只发展某个环节,而是呈现出产业链共同发展的特征。目前锂电主要材料已经可实现国内供应,未来国产替代的主要领域在制作负极材料的高端油系针状焦、用于制造隔膜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用于制作软包电池的铝塑膜。

技术和市场同步前进。动力电池领域当前技术方向主要为高镍正极(NCM811、NCA)、硅碳负极、软包电池,在这些领域我国相关企业均进行布局并具有产业化优势。2018年电池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总营收6.1%,较2017年提高0.4 pct。通过市场扩张赚取利润,再用利润进行新技术研发,打造了“技术→利润→技术”的良性发展模式。


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充分享受到了行业快速发展带来的红利,并且基于产业链的优势,仍具有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潜力。各家车企已制定规划,进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车占比和产品竞争力。整个行业正在打造政策引领→国产化推进→出口提升→产能扩张→实现全球化的完整闭环。


3.4 消费电池已提供发展路径借鉴

动力电池与消费电池同为To B的下游导向型产业,技术路线接近且可复用比重高,市场参与主体类似,消费电池的发展路径对动力电池具有借鉴和提示作用。

2007年之前的功能型手机时代,圆柱和方形硬壳电池占据绝对市场份额,电池生产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索尼、松下等日系电池厂商占据市场龙头地位。随着苹果推出iPhone系列,三星推出Galaxy和Note系列,以及近年华为的崛起,智能手机时代全面来临,加之智能穿戴设备具有多样性需求,电池尺寸灵活度更好、能量密度更高的软包电池逐渐在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由于5G即将正式投入商运,在商运前手机换机速度降低,2018年三种消费锂电池的增速出现下滑,但增速趋同。预计2020年消费电子将因5G手机的推出而迎来换机热潮,消费电池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消费电池经历了行业风口来临→群雄并起→技术更替→安全事故影响→增速放缓→龙头称霸的发展历程,当前动力电池处于此过程的中间阶段。消费电池对于动力电池行业的借鉴意义包括:

客户结构是确保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消费电池和动力电池同为To B端属性,具有重投资、验证周期长的特征,产品规模化、高产能利用率对于提升盈利能力作用显著,稳定的客户结构是拥有稳定盈利能力的基础。

安全性对于行业发展影响不可忽视。电池产品存在爆炸风险,安全事故对于企业盈利、产品销量负面影响极大,因此拥有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更能凭借打造安全性高的产品获得长期发展。

技术路线选择异常重要。消费电池已经历圆柱、方形到软包的发展过程,动力电池也在经历同样的历程。圆柱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正在逐渐暴露,早期押注圆柱电池的企业压力将会越来越大,未来方形和软包将扮演主要角色。

行业快速增长期才能实现群雄并起。消费电池处于发展已高度成熟、增速极低的阶段,新进入者将面临客户、成本、口碑的多重壁垒,龙头已占据稳定存量市场。而动力电池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新进入者需利用好此时间窗口,行业成熟之后进入难度将不断增大。

3.4.1 大客户保障高盈利空间

消费锂电池属于下游需求导向型行业,上游材料成本变动对产业盈利能力影响很小。手机锂电池成本平均25~50元,在智能手机的成本构成中所占比例不足2%,远低于动力电池在新能源汽车成本构成中的40%。

消费电池产业由于成熟度和市场化程度过高,对成本压缩的诉求不强,利润空间主要来自下游客户的定价。龙头企业主要凭借技术优势绑定优质客户,以争取议价空间。ATL自2007年和2009年起供货苹果手机与平板电脑,2018年消费电池营业利润率达到19%,显著高于同行业其他厂商。2018年,苹果以超过两倍的营业利润率大幅领先三星,具有更大的盈利调整空间,苹果手机电池的附加值也高于三星同类型手机,使得ATL的盈利能力得以保障。

动力电池产业在这一点上与消费电池相似。动力电池厂商积极寻求下游优质汽车企业的长期订单,凭借技术优势获取议价能力,从而获取可观的盈利空间。

3.4.2 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

2016年三星推出的Note 7手机发生大批量爆炸事故,发生爆炸的手机电池皆出自三星SDI自供,导致该年三星手机出货量下降,三星SDI的业绩在2016年出现了大幅下滑。在此事件影响下,ATL后来居上,在软包消费电池领域全球市占率达30%以上,成功占据首位,改变了整个消费电池领域的格局。

三星 SDI、LG和松下作为业务范围广、消费锂电池占比低的大企业,均选择借助积累的技术经验,将锂电池的发展重点转移到动力和储能电池领域。三星SDI于2010年做出业务重心转移,2016年因手机电池事故、动力电池持续的前期投入导致营业利润率负值。LG化学自2016年起动力及储能进入良好运转阶段,营业利润率逐步提升。

3.4.3 技术路线选择决定命运

消费电池经历了从圆柱、方形硬壳电池占据市场,到软包逐渐兴起的过程。高端智能手机和超级本电脑多采用价格更高、性能更优的软包电池,中低端智能手机和传统功能性手机多采用圆柱电池。在这个过程中,LG由于2005年为苹果供货的圆柱电池存在技术缺陷,业务产出受到影响而落后于市场脚步。索尼作为传统手机和笔记本电脑供货硬壳电池的龙头企业,因软包技术研发落后而错过了市场发展机会。ATL锁定软包电池,消费电池市占率逐年攀升。

3.4.4 增量业务才是真正发展机遇

目前智能手机与移动电脑市场基本饱和。笔记本电脑的发展早于智能手机,2011年市场已臻于成熟。平板电脑虽起步较晚,但借助智能手机普及的机遇,成长十分迅速,2014年已达到市场顶点。低增长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消费电池将是以争夺存量客户为主的生存模式。

消费电池行业由于已处于发展成熟阶段,以存量市场为主,行业集中度较为稳定,众厂商在竞争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局面,也能保持较为稳定的盈利能力。对于新进入者,这将成为非常难以打破的壁垒。

在上述情况下,消费电池厂商将扩展下游产品类型作为未来发展方向之一。但目前处于发展期的消费型数码产品需求有限,中小型厂商由于缺少固定的下游优质客户,难以在与大厂商的竞争中从中寻觅到打一场翻身仗的重要机会,众多国内二线消费电池厂商选择向动力电池转型。

3.4.5 消费电池发展历史带来的思考

通过复盘消费电池历史,我们认为动力电池当前刚刚走过消费电池一半的路,这是行业最大的幸运,因为还没有遭遇需求饱和、恶意竞争,所有行业参与者仍然可以通过扩大增量市场来实现增长,而不是在存量市场展开残酷且只有个别赢家的竞争。

消费电池的历史告诉我们,成长起来的巨头的共同特征,都是拥有稳定的客户结构、杜绝产品安全事故、押注正确的技术路线,而且都是在行业快速增长期实现快速赶超。新能源汽车行业光明的未来是毋庸置疑的,但到达真正的光明前,总会经历波折,而当前行业正在经历的,也许是行业诞生以来最大的难关,但是能够通过技术优势、客户绑定、规模优势挺过去的公司,将成为未来长期行业的主宰者。

原标题:锂电池81页深度报告:拐点将至 开源节流塑锂电未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锂电池查看更多>磷酸铁锂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