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正文

方形、软包和圆柱的战争

2018-10-22 08:35来源:建约车评作者:燕十柒关键词:动力电池方形电池软包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宁德时代、天津力神和国轩高科这三家承担国家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的企业,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软包技术路线,来实现300Wh/kg的单体比能量的目标了。

自2010年推出以来,遍布全球的34万辆日产Leaf共计行驶了超过70亿公里,至今并未出现一起动力电池方面的严重事故,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验证软包电池的安全性。

而与另外两种形式的电池相比,软包电池曾经具有的一致性较差、成组效率较低以及导入高镍正极材料时容易胀气的问题,也随着生产工艺的提升、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相较于过去有了极大的改善,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电池企业开始生产,以及越来越多的车企开始导入软包电池的原因。

结合前面,宁德时代进行软包领域的布局。笔者得知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2014年开始,就不断有车企找上门来,向宁德时代提出生产软包电池的订单要求。而今天宁德时代终于上了软包产能,我们可以猜测其背后一定有着更大的战略野心,或许是吃下日产、通用等软包车企的巨额份额。

至少在看得起的未来,固态电池将成为三元材料之后,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双提升的必经之路。那么我们可以预测一下,当电解液变成固态之后,动力电池的将采取哪种封装结构?

圆柱首先排除掉,因为圆柱只能采用卷绕结构,而极片和隔膜是不可能在固态电解液中实现卷绕的。

采用叠片结构的还有方形和软包,由于不再使用液态电解液,就没有必要再用方形硬壳进行封装保护了,毕竟对于动力电池来说,能量密度还是尽可能的越大越好的。

所以,在第四种封装形态诞生之前,理论上未来固态电池最理想的封装形式就是软包,所以未来一旦固态电池产业化之后,大概率将会是软包一统江湖。

所以这个时候,那些从一开始就坚定走软包路线的电池厂家,以及一些有先见之明的开始布局软包的企业,为将来在软包上发力积累经验,或许会在未来获得巨大的先发优势。

笔者和多个业界人士做过沟通,他们几乎都认为固态电池到来的时间节点在2025年前后,只是唯一的担心是能否规模产业化。所以,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今天的方形和圆柱企业或许有必要考虑一下不远处的未来了。

也不要抱着到时候再临时把生产线改造一下的侥幸心态,因为电池生产的复杂程度可以说超出想象。虽然软包电池与方形电池的工艺在生产前段从搅拌到极片模切环节都基本一致,工艺差异主要集中在中后段,但如果你认为只要将后半段生产设备拆掉换成软包的封装设备,简单改造一下就万事大吉了,那就太naive了。

因为动力电池是一个高度系统化的工业产品,讲究的是整条生产线上所有机器设备之间的配合。动力电池的生产是对整个生产链条的体系力的极大考验,包括软件、流程之间需要长期的配合与磨合,如果配合的不好,会直接导致电芯一致性差和良品率低。

动力电池行业里经常遇到这种现象,即同样的生产设备,同样的生产工艺甚至是原班不动的人马,生产出来的电芯产品的质量都差太多,这其中的奥秘就是生产工艺和流程的Know-How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磨合,并不是简单的一朝一夕之功。

所以国际电池巨头动辄有着十几甚至二十多年的生产经验,这正是松下、三星、LG们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至于业内流传一种说法,动力电池所谓技术上的差距其实六成以上在生产,材料方面的差距最多只占四成。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判断:

一 圆柱电池或将在未来经历一个短期的爆发之后最终走向没落。

圆柱的命运取决于特斯拉的态度。未来,随着Model 3产能的彻底释放(周产5000辆的话,年产24万辆)甚至随着开放全球市场产生更多的销量,松下的圆柱电池将走向真正的辉煌:Model 3单车载电75kWh,24万辆即18GWh!

但松下和它的圆柱电池很有可能会被特斯拉抛弃,原因有二:

1.圆柱电池的电池包成本远高于方形和软包,而随着后两者在产品一致性和能量密度上无限接近前者时,圆柱的优势将不再;

2.据传言,松下已经就Model 3的产能为要挟,逼迫特斯拉接受21700电芯的涨价,引发马斯克大为光火。内部人士向笔者透露,特斯拉已经开始和三星SDI接洽,商讨在Model Y上使用三星方形电池的事项。

3.从事物发展和商业发展的规律和本质来看,圆柱电池不是因车而生,只是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方形和软包工艺和技术不成熟时代的产物。而只有因车而生的两种动力电池形态,即方形和软包电池才会发展成主流。

二 软包是逐渐蚕食方形的市场份额,直至占据绝大多数份额,甚至完全取代。

软包取代方形,本质上是电池应用上新能源乘用车不断取代商用车的过程。国内的新能源车市场从新能源商用车起步,所以在初期新能源商用车装机量占到七成以上的比例,而最适合于商用车的方形电池肯定直接受益。

但今天这一局面已发生逆转,新能源乘用车的装机量已超过60%,并且这一趋势还在将不断持续。而更适合应用在乘用车上的软包电池,就有了得以发挥的舞台。

当然,真正的历史是由历史和人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

拿国内市场来说,软包真正崛起的速度和力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龙头老大宁德时代的战略。

因为还有很多问题等待抉择:

如果转型软包,那过去花费几十上百亿的巨额投资怎么办?

如果宁德时代转型,比亚迪该何以自处?

如果电池供应商向转型,车企该何去何从?

如果电池企业转型软包,将在上游催生软包电池设备市场数百亿规模订单,目前国产化率不到10%的铝塑膜材料市场,谁能抓住这机遇?

大幕拉开,敬请期待。

原标题:方形、软包和圆柱的战争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方形电池查看更多>软包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