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欧阳明高:2021年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市场亮点及中长期趋势

2021-12-07 10:12来源:电动汽车百人会关键词:动力电池固态电池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12月2日,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1年度媒体沟通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宣布第八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将于2022年3月25-27日正式举办。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院士就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与总体发展趋势做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以下为第一部分“2021年新能源汽车技术与市场亮点及中长期趋势”。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 电动汽车百人会 ID:ChinaEV100

今年市场增长超出预期,但符合逻辑。首先,新能源汽车销量和渗透率2021年逐月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入爆发式增长新阶段。据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1年1到10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超过250万辆。11月的销量数据有一些企业在微信群里已经发布,大体上都增长了10%到100%,也有一些大型企业受制于产能的影响,但都是增长的。我估计11月有可能接近300万,今年总体大约在330万左右。

今年的市场爆发原因应该说是技术进步、产品丰富、政策给力的结果。技术方面,电动车电池技术持续改进和成本下降,电池系统的结构设计持续创新,比如刀片电池、C2P等大规模应用,磷酸铁锂电池大规模装备轿车。电动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的引入对客户的吸引。电动车的操控性能的优越。产品方面,电动车经过多年推广产生的品牌形象提升,新车型的大量引入和造型相比传统车的新潮。尤其是新能源汽车车型丰富,全面覆盖各个乘用车级别。细分市场和产品结构上出现了新的“两头挤”现象。微型车已经基本被电动车占领,豪华车也基本由电动车主导,中级主流轿车又出现了BYD超级混动这样100公里纯电里程的插电式电动车。政策方面,补贴延续、双积分涨价、国家双碳战略的推出对厂家和年轻客户的预期引导等等。同时也欣喜的看到,补贴对消费的作用正在逐步消退,私人基于市场消费的购车比例已经上升到接近75%。总之,今年的市场爆发虽然超出预期,但是符合逻辑,这是我的基本结论。

今年 1-10月,全球广义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达到 702 万台,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世界份额占比 51%。根据S型增长曲线的经验判断,全球汽车电动化已突破临界点,进入陡峭增长期。我估计明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继续增长到500万台,这还是受限于电池供应、芯片供应和产能限制。如果没有这些限制,完全看需求可能比这个更高。现在有些大厂已经受到了产能的限制,供不应求,交货都要四五个月。明年的市场占有率,全年看肯定在20%以上。

未来整车技术趋势,大家关心两件事情,一是千公里续航,二是滑板底盘。大家可能会关心我年初说的一千公里续航问题,我不是说一千公里不可能,而是说一千公里续航同时还在几分钟充满电,还安全、成本低,这不可能。我不反对一千公里续航,只要市场有需求,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从豪华电动车角度这个可能是一个趋势,但毕竟一千公里续航需要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只能是豪华SUV这种档次的,有装电池的空间,客户愿意买单等等,这主要是市场驱动的产品开发。当然对技术的要求也会相应提高,例如,一般会采用800伏高压电气构架,高比能量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部分厂家还可能尝试固液混合的高镍三元锂离子电池,而且安全技术的要求也会更高。

另外一个技术大家很关注的就是智能滑板底盘。最近美国有一家叫Rivian的公司因为推出智能滑板底盘备受追捧。其实滑板底盘这个技术,在好几年前的百人会论坛上我就讲过。这个概念很早就有,比如通用汽车推出的滑板汽车概念车大概在2002年,是一个燃料电池的滑板车。特斯拉也有类似的概念,也有一个平板的底盘,但是它的车身还是半承载式车身。由于电池系统通常是一个扁平化的结构,所以凡是纯电动车专用平台,都跟传统的燃油车平台差别较大,都带有扁平化的滑板的基本概念。电动化整车平台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现在基本上借鉴燃油车的平台概念,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底盘,采用的还是承载式车身。第二种就是特斯拉推出的ModelS,有一个扁平式底盘,但采用的是半承载式车身。第三种就是Rivian推出的是完全的滑板底盘,可以承受碰撞,采用非承载式车身,车身可以做得很轻,采用各种轻量化材料。底盘不变,可以方便地做成各种车型。这是技术多年演变的结果,代表了技术发展趋势。尤其是电池系统做得越来越扁平,电机比功率越来越高,电机/逆变器/驱动轴三合一用得越来越多,可以实现真正的滑板式底盘平台。再配合智能化主动避撞,将来碰撞越来越少,车身可以做得越来越轻,甚至用塑料或者布做都是可以的,车型开发周期就可以非常短,花样可以无限多,个性化非常强,这会给汽车的设计制造带来一场革命。

未来新能源汽车增长预测与碳减排。我们对国内外各种预测做了梳理,国际能源署IEA今年5月发布全球碳中和路线图认为,从2020年到2030年全球电动轿车将增长18倍, 2030年年销量达到5500万。这个是按照低碳发展目标给出的比较激进的预测。国外相对保守的预测认为2030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为3000万辆。基于我们团队的计算分析和综合判断,我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有一个总体的预测,估计在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会在700万到900万之间。2030年,大致是在1700万到1900万。从保有量的情况看,2025年会超过3000万辆,2030年大概接近1亿辆,2035年大概接近2亿辆,2040年接近3亿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会对汽车行业节能减排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乘用车,2021年纯电动车和燃油车单位里程碳排放的数值大约是电动汽车每公里70克二氧化碳排放,燃油车大约是每公里176克二氧化碳排放。预计2035年纯电动车单位里程碳排放下降到每公里20克,相比2021年降低70%以上,这个降低主要是因为能源结构的变化,也就是绿电比例上升导致的。乘用车,包括燃油车和电动车总排放量预计在2023年达到峰值,大约是6亿吨,这不是全部汽车的碳排放峰值,是乘用车的峰值。纯电动车相比燃油车碳减排降低幅度会呈快速增长趋势,因为随着绿电的比例加大,电动车排放会大幅降低。

未来产业格局演变,我认为各合资企业会在明后年集体发力,2023年中外品牌新能源汽车竞争进入激烈期。

从核心技术看,国产品牌是有实力的。首先是电池技术,电池占到电动汽车技术含量的60%,目前这一代电池技术中国是占主导地位的。当然现在日本等国家在大力发展下一代全固态电池,这方面我们还是有差距的。但是全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并对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估计还要10年左右,我国电池领域研发队伍规模在全球遥遥领先,年轻人才辈出,只要不断努力,我相信最终我国是能够走在前头的。至于电驱动这一块,还有电力电子,跟国外比,总体看不相上下。尤其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全技术链贯通的企业,技术实力在全球也是排在最前面的。

从供应链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完整,全球70%的电池产能在中国,产品供应全球。虽然美国和欧洲正在全力以赴打造电池产业链,而且中国电池进入美国市场可能也会受到一定障碍。但总体而言,中国动力电池的产业竞争力在相当时间内难以撼动。当然,近期芯片供应成为了卡脖子问题。其实汽车芯片只占全部芯片的大概10%,目前主要还是周期性供需失衡问题。而且汽车对芯片集成度要求低于手机等产品,从中期看,我国自主技术不难解决新能源汽车芯片问题。

从整车品牌看。电动汽车爆发之后对老品牌是一种挑战,对新品牌是一个机遇。因为老品牌要把电动车做得跟燃油车一样,外形不敢改,怕跟以前品牌形象不一致。如果改了,就跟新品牌在同一个起跑线,所以很纠结。所以,从品牌的角度,虽然品牌的认知国外老品牌的还是要更好一些。但是总的来讲,由于新造车势力这几年的蓬勃发展,在品牌形象方面也创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的一片新天地。自主品牌的升级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很多。在新一轮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下,我对中国自主品牌在未来汽车产业竞争中站占据优势地位还是充满信心的。有一个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中国品牌会占到60%,我觉得跟我判断差不多,我同意这个预测。

从企业看,新能源汽车的兴起引发了汽车产业的一场技术革命。自主品牌企业八仙过海,涌现出比亚迪这样的全球标杆企业,新造车势力来势凶猛,充满活力。合资企业蓄势待发,即将全面发力。今后五年是一个窗口期,市场高速增长,竞争持续激烈。5-10年会有一次企业大洗牌,肯定会淘汰一批,究竟鹿死谁手,现在无法预测。

总之,汽车工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迎来了巨大的时代机遇。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固态电池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