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甘肃省交通运输“十四五”:布局氢能制备和氢燃料电池加氢设施 完善氢能源储运体系

2021-09-18 11:05来源:甘肃省人民政府关键词:氢能氢燃料电池甘肃氢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9月16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发布《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其中氢能方面指出:

建设交通能源新设施设备。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汽车比重,在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城市停车区等公共区域配建充电设施,鼓励企业参与居民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化布局。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农村充电服务水平。研究布局氢能制备和氢燃料电池加氢设施,完善氢能源储运体系,推广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新能源交通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兰州“智慧杆塔”示范工程。新建兰州市充电桩基础设施2000台(包含直流、交流、各类型充电桩),新建省属高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00个及配套设施。研究开展河西走廊地区新能源“发电—储送(制备)—充电(加氢)”一体化工程。

打造路衍经济产业集群。持续完善公路加油站、加气站、充电桩、加氢站等能源网络布局,形成油气供应为主、电氢能源补充的交通能源产业格局。

原文如下: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

“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9月10日

(此件有删减)

甘肃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

为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交通运输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增强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支撑保障能力,根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甘政发〔2021〕18号)精神,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构筑通道、完善网络、突出枢纽、提升服务、强化保障”的发展思路,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和薄弱环节,加强对外通道和枢纽门户建设,深化综合交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全省对外骨干通道能力显著增强,省内区域间、城乡间通达能力明显提高,交通枢纽布局不断优化,运输服务能力和质量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综合交通网络逐步完善。铁路建设不断加快,宝兰高铁、兰渝铁路、银西高铁、敦格铁路等建成通车,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46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425公里,铁路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和80%,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公路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总里程达到15.6万公里,其中高速及一级公路突破6000公里,与相邻的川、陕、宁、青、新、蒙等6省(区)省会之间实现高速连通,14个市州政府驻地全部实现高速贯通,实现了全部乡镇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民航机场布局日趋完善,陇南成县机场建成投运,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中心的机场群基本形成,航空服务和对外联通范围不断提升;内河水运不断发展,船舶航行条件持续改善。兰州城市地铁实现“零”的突破,兰西城市群快速交通圈加快建设,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民航、普通公路、内河水运为补充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以兰州为核心,酒嘉、天水为重点,各市州政府驻地等为依托的“一主两辅、多极多点”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基本形成。兰州和酒泉被确定为全国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兰州中川机场、兰州西站、天水南站等一批综合客运枢纽建成运营,初步实现公、铁、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和旅客“零距离”换乘。以兰州为中心的陆港、空港加快建设,兰州铁路集装箱场站获批临时口岸对外开放,敦煌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开放,一大批物流园区项目建成投运,枢纽集疏运网络日益完善。

运输能力和服务品质显著增强。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定制客运试点建设工作稳步推进,跨省客运正班化、城际客运快速化、城乡客运均等化、旅游客运品质化、中转换乘便捷化水平不断提升。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全面取消。多式联运加快发展,中欧班列开行线路和国别不断增多,国际铁海联运稳步发展,降本增效成效明显,交通运输对旅客公共运输服务和重点物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邮政业务量快速增长,实现乡乡设所,建制村直接通邮率达到100%。2020年,全年货物运输总量67239.7万吨,货物运输周转量2516.8亿吨公里;旅客运输总量26830.9万人次,旅客运输周转量399.6亿人公里。

交通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涌现。交通运输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加快融合。“互联网+交通”行动持续推进,省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交通运输行业数据资源交换共享与开放应用平台、“互联网+道路”养护平台、农村公路信息管理平台等多个交通信息数据平台投入运行。“交通+电商”新业态加快发展,交通旅游“智联”融合稳步推进。网约车、共享单车等新出行方式规范发展,无车承运人、甩挂运输等集约高效运输组织模式加快推广。武威、张掖等11市(州)实现交通“一卡通”联网互认。

绿色安全应急水平不断提升。深刻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教训,强化交通项目建设全过程环境管控,特别是在取土弃渣、建筑材料选用等关键环节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绿色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公共交通、共享单车等绿色出行比例显著提升,兰州市绿色交通试点城市通过验收。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应急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道路运输、工程建设、邮政快递物流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深入推进,圆满完成重大活动和重大节假日交通运输保障任务。

交通运输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持续深化交通运输“放管服”改革,项目审批效率明显提升。积极化解交通运输领域债务风险,交通投融资体制机制更加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基于资源换资金的建养一体化”等投融资模式在交通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配合国铁集团推进省域路地合资公司重组工作,重组设立省铁路投资建设集团、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基本完成公路系统事企分离改革。统筹推进交通运输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工作。

在看到发展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认识到,我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相比仍有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通道型格局尚未明显改善,河西走廊地区通道过于集中,陇东南、甘南地区交通网络化水平不高,尚有16个县未通高速公路,2个民族自治州未通铁路,7个市州不通高铁,民用机场服务覆盖县级城市单元比例仅为63%,全省还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交通网络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仍有差距。二是交通枢纽发展存在短板、布局还不均衡。兰州、酒嘉等重要枢纽集聚辐射能力不够强,陇东南地区缺乏具有带动性的枢纽城市;兰州铁路枢纽综合服务功能有待提升,枢纽内部各种运输方式衔接还不顺畅;民航航线密度较低,省内机场间未实现串飞。三是运输服务水平不高、运输结构有待优化。客运便捷化、多样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旅客中转换乘时间较长,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公路货运量占比常年高达90%以上,铁路、航空运输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四是可持续发展和应急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交通运输对生态产业链延伸、供应链拓展、价值链提升的支撑带动能力有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与财力薄弱、融资渠道单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应对突发事件的交通物流组织保障能力总体偏弱,民航、铁路等领域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发展要求。

抓住用好“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精准畅通国内国际通道。坚持内外兼顾、陆海联动,在巩固西向的同时,重点强化南向、东向联通,加强与经济增长潜力大、内需市场规模大、产业互补性强的中东部地区交通联系,加快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畅通国内国际要素流动双循环,更好服务新发展格局。

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必须更好发挥交通运输先行引领作用。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比较突出,人均经济总量不高,仍处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需要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缩短与国内国际市场时空距离,以完善的交通物流网络有效支撑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增长带巩固增长极强化增长点,必须精准优化枢纽网络功能布局、提升区域竞争优势。依托交通干线与主要城市节点,持续强化兰州中心城市枢纽功能,增强酒嘉、天水等区域性节点城市枢纽功能,加快建设布局合理、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客货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持续加大交通资源配置,增强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组团对人口、产业、资金等要素的聚集能力,释放动能空间,加快培育区域性增长带、增长极、增长点。

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加快补齐区域城乡交通运输短板。我省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推进乡村振兴基础还不牢固,需要聚焦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农村地区,提高交通运输服务通达深度和覆盖广度,促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均等化发展,增强人民群众出行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趋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加快形成智能化驱动交通运输新动能。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迅猛,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需要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方向,重塑运行组织、服务供给模式和管理方式,加快由传统要素驱动向以智能化为特征的创新驱动转变。

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必须全面提升交通运输绿色和系统韧性发展水平。我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定等方面责任重大,需要推动交通运输绿色可持续发展,增强系统韧性,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稳定等各类突发事件应急保障能力。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全省交通运输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处在多重政策机遇的叠加期、深化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弥补基础短板的关键期、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期、缩小发展差距的窗口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补短板、锻长板、固底板、夯基础、育产业、扩增量,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实力。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交通强国战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畅通对外通道,系统优化全域网络,强化综合枢纽功能,提升多元服务供给,培育融合发展能力,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提供交通支撑。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需求导向。坚持人民交通为人民,统筹现实需求规模和未来需求潜力,盘活存量、创造增量,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满足基本需求,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供需精准匹配,让人民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

——协调优化、统筹衔接。结合城镇空间、产业布局和国土空间规划,精准优化综合交通网规模、结构和功能,着力解决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强化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高效协同,提升交通运输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和系统韧性。

——有效支撑、开放融合。统筹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发展实际,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作用,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强化提升枢纽功能,推动交通运输与商贸产业、对外开放、空间开发等深度融合,优化经济空间结构,提高要素配置能力。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落实“三区三线”“三线一单”管控要求,以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硬约束,综合利用技术、机制和市场等手段,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促进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与文物保护和传统文化弘扬双赢。

——量力而行、加快发展。兼顾可能与可行,注重项目谋划与财政承受能力相协调,科学把握重大项目建设标准、建设时序,既注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精准发力,又做好“小步快跑”逐步解决问题的长期规划。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东连西出、南耕北拓的综合运输通道初步形成,公铁空互为补充、高效衔接、便捷发达的综合交通运输网初步建成,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覆盖广度、组织效率、多元化服务品质和联动融合发展能力大幅提升,旅客联程运输便捷顺畅,货物多式联运高效经济,交通运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稳步提升。

——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多层次、广覆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基本形成,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空间格局持续优化,实现与国内重要城市群有两种及以上高速化交通方式连通。快速交通网、普通干线网和基础服务网协调均衡、高效衔接,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网初步建成,与区域协调发展相适应的枢纽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交通枢纽换乘(换装)效率明显提高。

——运输服务品质加速提升。快速化、便捷化客运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快推进,多层次多元化运输服务系统基本形成。通达全球、覆盖全国的客货联运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深化,多式联运、专业化物流快速发展。

——智能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数字化、智能化融入交通运输各领域各环节,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在交通出行、商贸物流等领域基本建成多层级、多元化数据中心。智慧公路、车联网、无人驾驶等试点取得成效、具备推广应用条件,兰州等城市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初步建成,智能型新技术、新装备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绿色安全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于交通运输发展各领域各环节,交通建设、运行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运输结构持续优化,铁路、水运等集约化运输方式占比不断提升,绿色技术和环保型运载工具加快推广应用,交通运输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交通系统韧性和可靠性明显增强,应对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和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交通经济发展动力强劲。交通运输与关联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现代物流深度嵌入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高铁经济带和经济圈建设初见成效,路衍经济加快发展,交通运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显著增强。

——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增强。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更加健全,各运输方式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完善,铁路、民航等重点领域“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有效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模式,建设、运营、管养制度更加健全,交通综合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到2035年,初步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综合立体设施网、高品质联运服务网、新一代智能交通网总体框架基本建成,“交通+”融合模式普遍应用,基本实现交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通运输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1.png

三、建设高质量综合交通网络

(一)优化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空间格局。

以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干,以普通公路、水运为补充,精准优化通道布局,强化重点方向通道联通,推动主辅通道协同发展,加快完善“两横七纵”综合运输通道,构建“两廊六轴十直联”综合交通网主骨架,形成“东连西出,南耕北拓”的国际交通走廊和国家综合运输通道,更好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

构筑内通外畅的“十”字型交通廊道。依托我省坐中六联区位优势及国家综合运输通道资源,构建“十”字型国际走廊——东西向陆桥国际走廊、南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走廊,建设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体系主动脉。其中,陆桥国际走廊由陇海—兰新中线通道和南、北辅助通道为支撑的通道网络构成,连接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兰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等主要城市,串接关中、中原、长江中游、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等主要经济区,东联东北亚,西达中亚、西亚和欧洲,对外高效衔接由西向中欧班列、东向海铁联运以及空中丝绸之路组成的国际交通网络。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走廊主要由兰渝、兰合、西成等东西双线通道及北部兰银拓展通道构成,连接白银、兰州、临夏、定西、陇南、甘南等主要城市,串接成渝、滇中、黔中、北部湾、粤港澳等主要经济区,南连东南亚,北达蒙古国、俄罗斯,对外高效衔接由海铁联运、“空中丝绸之路”组成的国际交通网络。

建设以兰州都市圈为核心的一体联动城市群交通发展轴。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民航为支撑,构建以兰州都市圈为中心、串联省内主要节点城市、放射型联通周边重要城市群的六条交通发展轴,畅通国内大循环。优化升级兰州至西安、兰州至银川、兰州至西宁交通发展轴功能,加强与关中平原、黄河“几”字弯等城市群互动联系,增强兰西城市群发展动力,更好支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构建和强化兰合—西成、远期兰州经平凉至延安、兰州经天水经汉中至十堰等通道,加大向东、向南沟通能力,形成与成渝城市群以及华北、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效连通,并延伸沟通京津冀、长三角和北部湾、粤港澳等城市群,拓展跨区域经贸、产业合作空间。

构建以主要城市为节点的跨省互通直联通道。推进省内重要经济节点与周边中心城市直联通道建设,拓展跨省区互动合作空间。改扩建中卫经平凉至宝鸡通道,规划建设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通道,提升平凉、庆阳交通枢纽地位。规划建设和强化兰州经天水至汉中、汉中经陇南至九寨沟通道,提升陇南在面向西南西北次区域合作中的地位。优化武金张跨省通道布局,增强武金张区域辐射能力。研究规划酒嘉至马鬃山口岸通道,强化敦煌至格尔木通道,提升河西走廊对外开放和区域互联水平。


专栏1 “两廊六轴十直联”对外交通空间布局




1.“十”字型国际走廊

——陆桥国际走廊。国内由陇海铁路、兰新铁路、兰新高铁、宝兰高铁、兰张高铁、G30连霍高速公路和G312线(上海至伊宁)通道组成,向西连接乌鲁木齐,经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等陆路口岸,与中国—中亚—西亚国际走廊连接,向东经关中平原连接长三角及其他沿海地区。南线辅助通道由酒嘉至敦煌经若羌铁路连接南疆至喀什通道,并经伊尔克什坦、吐尔尕特、红其拉甫等沿边口岸与中吉乌、中巴国际走廊连接。北线辅助通道由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铁路连接黄河“几”字弯城市群、山西中部地区、京津冀城市群及其他沿海地区。

——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走廊。国内由兰州经陇南至重庆、兰州经合作至成都东西双通道组成。东通道由兰渝铁路、天平铁路、天陇铁路、G75兰海高速公路等经陇南至重庆,西通道由在建兰合、西成铁路、兰郎高速公路等经临夏、甘南至成都,在成渝双城城市群连接渝黔桂通道至北部湾城市群,对外与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连接。北向由兰州经中卫至银川至乌力吉口岸、酒嘉至策克口岸,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

2.六条城市群间交通发展轴

——兰州—天水—西安交通发展轴。依托陆桥国际运输走廊,以宝兰高铁、西宝高铁、陇海铁路、G30连霍高速公路为骨干,自兰州经定西、天水、宝鸡至西安,构建兰州都市圈与关中平原城市群联系的主运输通道。

——兰州—成都(重庆)交通发展轴。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运输走廊,以兰合铁路、西成铁路、兰渝铁路、G75兰海高速公路、S35景礼高速公路和G213线(兰州至磨憨)为骨干,形成自兰州经陇南和临夏、甘南至成渝城市群的骨干运输通道。

——兰州—西宁交通发展轴。以兰新高铁、兰青铁路、G6京藏高速公路等为骨干,构建兰西城市群城际快速通道,并通过青藏铁路、库格铁路实现与西藏拉萨、新疆喀什等地区连接。

——兰州—平凉—庆阳—延安交通发展轴。以G22青兰高速公路、G309线(青岛至兰州)、G341线(青海至青岛)、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铁路等为骨干,自兰州经平凉、庆阳、延安连接山西中部城市群,形成兰州经太原至京津冀、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快捷运输通道。

——兰州—酒嘉—乌鲁木齐交通发展轴。依托兰新高铁、兰张三四线、G30连霍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G312线(上海至伊宁)等,自兰州经武威、金昌、张掖、酒嘉、哈密至乌鲁木齐,构建兰州联系河西走廊经济区,串联天山北坡城市群的骨干运输通道。

——兰州—银川交通发展轴。依托中兰高铁、包兰铁路、G6京藏高速公路、G1816乌玛高速公路,形成自兰州经白银、中卫至黄河“几”字弯城市群的骨干运输通道。

3.十条省际直联通道

——银川—庆阳—西安直联通道。由银西高铁、G69银百高速公路和G22青兰高速公路等组成,提升庆阳南北方向联通能力。

——庆阳—平凉—天水—陇南—广元直联通道。由平庆铁路、天平铁路、天陇铁路、兰渝铁路和G70福银高速公路、G8513平绵高速公路、G75兰海高速公路等组成,形成陇东南南北向省际通道。

——平凉—西安直联通道。由西平铁路和G22青兰高速公路、G70福银高速公路等组成,强化平凉向东连接能力。

——中卫—固原—平凉—宝鸡直联通道由宝中铁路、G85银昆高速公路等组成,增强平凉南北向通道能力。

——汉中—陇南—九寨沟直联通道。由阳平关至陇南至九寨沟铁路、G8513平绵高速公路等组成,形成陇南东西向省际直连通道。

——金昌—阿拉善右旗直联通道。由武威经金昌至阿拉善右旗高速公路等构成,加强金武地区与内蒙古的交通联系。

——酒嘉—额济纳旗延伸至策克直联通道。由嘉策铁路、酒泉经额济纳旗至策克口岸铁路、酒泉至额济纳旗公路等构成。

——敦煌—格尔木直联通道。由G3011柳格高速公路和敦煌至格尔木铁路等组成,作为连通西藏的备用通道,提升出入藏通道安全性。

——敦煌—若羌(罗布泊)直联通道。由规划的敦煌至若羌(罗布泊)铁路和阿克塞至若羌高速公路等组成,是我省向中亚、南亚辐射通道的组成部分。

——玉门—马鬃山口岸直联通道。由玉门至马鬃山口岸公路、柳沟至马鬃山铁路等组成,提高口岸与内陆地区交通联系。



(二)精准构建多层次综合立体交通网。

按照综合运输通道空间格局,精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构建覆盖城乡、功能完备、支撑有力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保障能力。

加快完善快速交通网络。聚焦“畅通道”,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民用航空为主体,提升主干通道快速化水平,构建高品质的快速交通网。

——推进高速铁路成网。按照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以兰州为中心的多向连通高速铁路网。建成中兰、兰张高铁通道,推进兰合—西成高铁通道建设,谋划推进兰州经平凉、庆阳至延安至北京高铁和兰州经汉中至十堰高铁通道。研究论证兰州至重庆高铁通道。

——提高高速公路网络覆盖。全面建成G69银百高速公路甜水堡至永和段、G8513平绵高速公路平凉至天水段、S32临夏至大河家高速公路等“十三五”结转项目,开工建设G1816乌玛高速公路合作至赛尔龙段等国家高速待贯通路段,有序推进建设年限较早、交通繁忙的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加快实施对省际、区域和城际联系具有重要意义的省级高速公路建设,通县高速公路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完善航空服务网络布局。加快实施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嘉峪关机场改扩建项目,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新建平凉、临夏机场,有序开展张掖、陇南、庆阳、夏河等机场改扩建和新建武威、定西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积极开辟国际航线,深度参与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开通和加密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地区的重要城市航线网络,打造省外—省内“经兰飞”航线产品。


专栏2 快速交通网重点建设项目




1.高速铁路

建成中兰铁路、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铁路,加快建设兰合铁路、西成铁路,实施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提质改造、兰州铁路枢纽优化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兰州经平凉至庆阳至延安高铁、兰州至汉中至十堰高铁前期工作。

2.高速公路

推进国家高速公路甘肃境内待贯通路段建设,建成G30连霍高速公路清水驿至忠和(兰州北绕城东段)、G75兰海高速公路渭源至武都段、G85银昆高速公路彭阳至大桥村段、G1816乌玛高速公路中川机场至兰州南段、G8513平绵高速公路平凉至天水段等,推进G1816乌玛高速公路合作至赛尔龙段建设,研究推进G22青兰高速公路西峰至镇原至沿川子段、G30连霍高速公路景家口至清水驿段、G30连霍高速公路忠和至茅茨段、G6京藏高速公路尹家庄至河口段扩容改造。加强省级高速公路建设,建成S10凤合高速卓尼至合作段、S28灵华、S34双达、S38王夏、S44康略高速望关至白河沟段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兰州南二环柳泉至河口段、S28灵华高速东延线长武至灵台段、兰州至永靖至临夏高速、永昌至民乐等高速公路,分段建设S35景礼高速,研究推进G1816乌玛高速兰州过境段、G0611张汶高速塞尔龙至郎木寺段、永靖至井坪、通渭至秦安、漳县至砖塔寨、鸳鸯至漳县、迭部至九寨沟、阿克塞至拉配泉、金昌至山丹等高速公路,远期研究推进河西走廊第二通道、玛曲至久治、陇县至陇西、天水至成县、永靖至民和、千阳至白水等高速公路。

3.机场建设

建成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及嘉峪关机场改扩建项目,新建平凉、临夏机场,迁建天水军民合用机场,有序开展张掖、陇南、庆阳、金昌、夏河等机场改扩建和新建武威、定西机场等项目前期工作。



优化提升干线交通网功能。以普通干线铁路和普通国省道为主体,构建运行效率高、服务能力强的普通干线网。

——优化普通干线铁路功能布局。加快构建以陇海—兰新铁路为轴的“鱼骨状”路网布局,建成天陇铁路,有序推进新建兰州至定西至平凉铁路、环县至褚家湾至红会铁路和宝中铁路增建二线,补齐陇东南地区普通干线铁路网短板,加快实现东部成网。建成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开展敦煌至若羌(罗布泊)等铁路前期研究,提高河西地区铁路网覆盖面。推进资源能源开发线路建设和既有线扩能改造,配套建设园区铁路专用线和铁路集疏运支线,提升陇煤入川能力和疆煤、蒙煤入甘运力。

——推进普通国省道提质升级。因地制宜加快普通国省道待贯通路段建设和低等级路段升级改造,加快沿边公路、省际出口路建设,有序推进建设年限较早路段原级改造或路面改造,逐步实施重要城镇过境路段及城市出入口路段改造,着力消除瓶颈路、断头路。


专栏3 普通干线网重点建设项目




1.普通干线铁路

建成天陇铁路、酒泉至额济纳铁路酒泉至东风段,有序推进新建兰州至定西至平凉至庆阳铁路、兰新铁路扩能改造、宝中铁路增建二线等,研究推进环县至褚家湾至红会、金阿铁路红阿段等能源资源开发铁路项目。研究陇南至九寨沟、敦煌至若羌、镜铁山至木里和合作经阿坝至昌都等“入疆进藏”新通道。

2.普通国省道

建成G215线(红柳园至格尔木)马鬃山至桥湾、G248线(兰州至马关)大岭山至卓尼、G312线(上海至霍尔果斯)凤翔路口至平凉东(曹湾村)、G312线七墩至瓜州、G341线(胶南至海晏)环县二十里沟口至车路崾岘和S104线沈家坡至阿干镇、S217线景泰至白银等普通国省干线,开工建设G248线巴下寺至虎关、G312线傅家窑至苦水、G341线辘轳坝至白银和S234线通远乡至十字路、S224线双铺至复兴等国省道项目。



建设通达顺畅基础服务网。以农村公路、铁路专用线、河道库区航道、通用航空为主体,构成广覆盖、均等化的基础服务网。

——推动农村公路延伸联通。结合乡村振兴要求,有序推动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改造,推进具备条件的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建设,推进农村地区产业路、旅游路和资源路建设,有效提高农村公路通达深度。提高重大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农村公路网络系统韧性和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铁路专用线建设。围绕工矿企业、能源化工基地、空港陆港、产业园区、物流场站等布局,加快推进铁路专用线入矿区、园区、基地,加强与普通干线铁路网一体衔接,力争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全部引入铁路专用线。

——构建通用航空服务网络。规划建设一批通用机场,积极开展低空旅游、商务服务、航空运动、飞行体验、飞行培训、生产作业、灾害监测、应急救援等通用航空业务,打造低空旅游线路。在重点旅游景区、高速公路服务区、重要建筑物、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国有林区以及偏远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等规划建设一批临时起降点,形成与干、支线机场相结合,功能完善,大、中、小层次清晰的通用航空网络格局。

——加快完善邮政网点功能布局。统筹城市邮政快递网点建设,支持在城市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公共货运配送中心。扩大配送网络终端综合服务覆盖面,加密智能快递自提终端设施网络,实现主要城市住宅小区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进县乡村三级物流网络节点体系建设,提升节点设施综合服务能力,引导邮政、快递企业与农业、供销、商贸企业合作,推进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多站合一,实现村级快递网点100%覆盖。

——打造绿色生态内河航道。以黄河航道为重点,完善水上、岸上相关设施布局建设,做好与快速集散通道的衔接,打造集城市观光休闲、城市渡运、水上公交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航道。


专栏4 基础服务网重点建设项目




1.农村公路

围绕服务乡村振兴,因地制宜推进较大人口规模自然村通硬化路,加强通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连接,加大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力度,有序实施乡镇通三级公路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围绕“美丽乡村公路”建设,实施窄路基或窄路面路段加宽工程、道路安全防护工程、危桥改造工程和山区道路裁弯取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2.铁路专用线

实施铁路专用线进园(厂)区工程,推动年货运吞吐量达150万吨以上物流站场引入铁路专用线。新建陈家沟煤矿、柳沟至红沙梁等一批铁路专用线。

3.通用航空

积极推进在有条件的干支线机场加载通航功能。开展边远地区及地理状况复杂地区通用机场建设。建成庆阳华池、武威民勤、甘南玛曲、白银等通用机场;有序推进定西岷县、张掖山丹、白银景泰、酒泉敦煌雅丹、白银会宁、平凉庄浪、天水张家川、甘南迭部、酒泉肃北(阿克塞)、陇南、临夏永靖等通用机场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推进榆中夏官营机场加载通航功能工作;在灾害频发、交通路网空白、旅游风景名胜等地区布局建设一批临时起降点。

4.邮政网点

推进兰州国际邮件互换局建设,加快中心城市智慧邮政系统建设。健全以县级分拨中心、乡镇递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寄递网络,提升网络覆盖度和稳定性。推动乡村公共分拣、公共客运站点、公共配送站点等设施同点共享。

5.内河航道

加快推进黄河兰州城区段航道改造工程、黄河甘肃大河家至炳灵电站航运等项目建设。开展黄河白银段、文县碧口至罐子沟航运等项目研究论证,推进刘家峡库区、盐锅峡库区等库区航道综合整治工程,推动兰州、临夏黄河段旅游通航。



(三)完善都市圈(城市组团)综合交通网。

以兰州都市圈和陇东南、酒嘉、武金张等经济带(区)为重点,有序发展轨道交通,推进区域内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兰白1小时通勤(达)圈,提升其他都市区、城市组团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与重点县城1小时通达能力。

推动兰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以兰州市主城区为核心,推动兰州新区、白银、定西、临夏等周边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实施一批城市道路改造和路网优化项目,畅通主城区内部交通。推动干线公路城市过境段改线改造,加大城市交通出入口改造力度,加强城市道路与外部道路的衔接,实现通行车辆快进快出。强化兰州市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区市)及重点城镇快速交通联系。推动多制式轨道交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大兰州都市圈城际铁路环线通道,逐步建成兰州市主城区与兰州新区、白银、定西、临夏等周边城区1小时经济圈。

加快改善陇东南经济带交通条件。围绕向西衔接兰州都市圈,向东融入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升与黄河“几”字弯城市群互联互通水平,统筹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既有铁路升级改造,研究谋划陇东南地区高标准铁路通道,加快建设国家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和区域省级高速公路,推进普通国省道、县乡公路建设和升级改造,构建以天水、平凉、庆阳、陇南为重要节点的多层次互联互通交通运输网络,提升资源要素综合承载能力。

加强其他城市组团交通支撑。围绕酒泉、嘉峪关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酒嘉绕城高速公路,利用兰新高铁、兰新铁路和G30连霍高速等既有通道,承担酒嘉组团快速城际交通功能。推进武金张城市组团交通网络互联互通,以高速公路、干线铁路为骨干,强化河西走廊轴带联动发展能力和辐射水平。加快补齐临夏、甘南地区铁路、公路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交通运输支撑保障能力,增强绿色发展支撑能力。


专栏5 都市圈(城市组团)综合交通网建设项目




1.城际城市公路

建成庄浪至天水、通渭至定西、陇西至漳县、定西至临洮等高速公路,加快推进S06酒嘉绕城、S03天水绕城、S36临洮至康乐至广河、S42漳县至三岔、玉门东镇至玉门老市区至赤金、永靖至大河家(积石山)、西和至宕昌等高速公路,研究推进玉门新市区至金塔产业园、宁县至长官等高速公路。

2.城际和市域(郊)轨道交通

积极推进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提质改造,有序推进兰州至中川机场城际铁路提速改造、兰州至白银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建设兰州至榆中等市域(郊)轨道交通系统。依托干线铁路和部分新建城际铁路,规划布局大兰州城际铁路环线。

3.城市轨道交通

加快建设天水市有轨电车示范线工程(二期、三期)、张掖现代有轨电车S1线工程等项目。择机推进兰州轨道交通4号线、5号线、1号线二期工程、2号线二期工程等项目。



四、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功能

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强化设施连接、组织衔接、信息对接以及出行链、物流链、产业链、供应链串接拓展功能,打造以兰州枢纽为核心、立足西北、面向“一带一路”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一)优化枢纽城市布局功能。

结合国家枢纽城市及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布局,构建以兰州为核心,以酒(泉)嘉(峪关)、天水为节点,以平凉、庆阳、陇南、甘南、临夏、敦煌、定西、白银、武威、张掖等为支撑的枢纽城市体系。全面增强兰州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建设酒泉—嘉峪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区域中转集散能力,扩大对周边省(区)辐射范围,打造河西走廊核心枢纽节点。提升天水枢纽城市功能层级,打造陇东南经济带发展核心枢纽节点,增强面向关中城市群的联动发展能力。加快推进其他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强与全国性交通枢纽的功能分工和协调联动,提升区域支撑带动能力。

(二)提升兰州枢纽城市地位。

加快完善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功能,推进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持续整合西南、西北、中东部地区向西、向南进出口货运资源,加强国际班列集结组织功能,完善冷链物流、跨境电商、保税物流等配套设施,提升跨境物流分拨配送和贸易服务能力。加快建设甘肃(兰州)国际空港,建设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强化机场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高效衔接,开通或加密与周边城市铁路车次,推进至兰州站、西宁站、白银站区间铁路客运公交化运营,推广安检互认、信息共享和空铁联运“一票制”,大力发展航空快递物流、跨境电商、高铁轻货快运等业务,提升空港中转换乘(载)和区域辐射能力。优化兰州铁路枢纽及衔接网络,有序实施一批城际、市郊铁路项目,优化兰州铁路枢纽布局,强化铁路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的衔接,增强兰州铁路枢纽疏解能力。加快完善兰州市快进快出公路交通路网格局,加强外部通道与城市道路联通,实施一批城市出口路改造工程,合理设置外部道路与市区道路接入点,避免形成新的堵点;实施城市道路通畅工程,结合城市商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优化城市路网格局,拓宽改造既有交通繁忙道路。


专栏6 兰州枢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




1.兰州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重点项目

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及配套口岸设施、中川北站多式联运提升工程、高家庄站改扩建工程、多式联运物流园、陆港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

2.甘肃(兰州)国际空港建设重点项目

加快推进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环线铁路、中川机场T3航站楼连接线、兰州永登客货运综合枢纽中心等项目建设。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基地、跨境电商综合交通物流园等项目建设。

3.兰州铁路枢纽建设重点项目

有序推进兰州—中川机场城际铁路提速改造、兰州西站至兰州站增建三四线、兰州—榆中高铁连接线、夏官营至榆中高普连接线,改造升级兰州站等客运枢纽。

4.兰州城市快速道路建设重点项目

建成兰州南二环柳泉至河口段高速公路等项目,研究推进S01兰州绕城、兰州至兴隆山、兰州新区至水阜至忠和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与外部道路顺畅联通。



五、推动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

抢抓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机遇,推进既有交通设施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省级交通大数据中心,构建泛在感知的交通运输信息网,提升交通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全过程智能化、数字化水平,打造新一代智慧型交通系统。

(一)推进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

加快智能交通基础设施部署,构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设施应用和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公路、水路领域的重点路段、航段以及隧道、桥梁、互通枢纽等重要交通节点感知网络布设。在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等条件适宜地区开展车联网、车路协同试点示范。在国家高速公路扩容改造路段或具备条件的干线公路路段,开展智慧高速公路及自动驾驶试点示范工程。加快5G智能车载终端在重点营运车辆中的应用,促进“5G+车联网”协同发展。深化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门架等路侧智能终端应用,建立云端互联的感知网络。结合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开展智慧机场建设,全面部署人脸识别登机、行李自助托运等服务,加快北斗导航在机场自动化作业等领域的应用。

(二)推进城市智能交通发展。

推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优化提升。加快城市交通标志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推动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标线、视频监控设施、通信设施、车载终端之间的智能互联。充分利用城市杆塔资源,建设“智慧杆塔”,融合开展车联网、无线局域网、充电设施、信息引导等城市服务。鼓励定制公交、共享出行、共享停车、共享单车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加快推广应用城市智慧停车系统,打造省级一体化智慧停车信息综合管理服务系统。

(三)建设交通能源新设施设备。

加快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使用新能源汽车比重,在公路服务区、机场、高铁站、城市停车区等公共区域配建充电设施,鼓励企业参与居民区充电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网络化布局。加强农村电网改造,提升农村充电服务水平。研究布局氢能制备和氢燃料电池加氢设施,完善氢能源储运体系,推广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

(四)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实施交通行业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试点,引导激励交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进“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大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中心、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新基建智慧交通产业港建设,争取行业科研平台纳入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布局。


专栏7 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




1.智慧公路建设工程

构建覆盖全域公路路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平台。建设省交通云视频联网平台。实施基于高分遥感和人工智能的农村公路核查工程。开展公路桥梁隧道数字化监测平台、公路高边坡安全监测平台建设。

2.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二期工程

建立综合交通运输大数据集,完善数据资源目录等标准体系,建设数据采集智能分析体系,做大数据存量,加大数据交换共享力度,强化数据挖掘利用,推进与云计算系统等智能平台数据对接,开展大数据挖掘和关联分析应用。打造智慧交通产业港,建设兰州城关区公安“智慧交管”系统平台。

3.智慧网联自动驾驶试点工程

推进兰州新区5G车路协同车联网验证与应用项目。实施G312线清水驿至傅家窑公路“5G+智慧公路”试点和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自动驾驶汽车试点项目建设。

4.新能源交通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兰州“智慧杆塔”示范工程。新建兰州市充电桩基础设施2000台(包含直流、交流、各类型充电桩),新建省属高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00个及配套设施。研究开展河西走廊地区新能源“发电—储送(制备)—充电(加氢)”一体化工程。

5.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甘肃交通科技创新中心、智慧交通重点实验室、新基建智慧交通产业港建设。



六、提升运输服务供给效率和品质

以提质增效为导向,以联程联运为重点,优化运输服务供给,加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着力打造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运输服务系统。

(一)打造精准便捷的客运服务系统。

构建便捷高效的多层次客运服务体系,优化提升旅客运输组织模式,推进旅客出行服务多元化、个性化、高品质发展。

推进区际城际客运快速化。积极发展以高铁、航空为主体的大容量、快捷区际城际客运服务,利用既有铁路发展大站快车、站站停等多样化城际铁路服务,根据需求加密城际列车班次。有序发展兰州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通勤化客运,推进兰州与榆中生态创新城、白银、临夏、定西等地区城际客运班车公交化运行,推动陇东南地区城际客运一体化发展,促进酒泉和嘉峪关城际客运同城化发展。大力发展定制班线、旅游包车等个性化运输服务。有序发展互联网定制班车、预约式个性化服务等新业态,鼓励发展通航旅游、房车旅游、观光列车、观光巴士等深度体验型出行服务。

推动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兰州等中心城市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引导建立“轨道交通+公交汽车+慢行系统”城市出行模式。优化城市公交线路布局,有序布局公交专用道,加大城市停车场、首末站和港湾式停靠站等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公交出行分担率。推进城市各组团、卫星城镇之间公共交通快速联结,推动城市公共交通线路向周边乡镇延伸,中心城区周边主要乡镇实现公交线网全覆盖。加强城乡客运运营线路与农业产业规划、全域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鼓励发展互联网预约城乡客运服务。

积极发展旅客联程联运。围绕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兰州西站、天水南站等重点枢纽站场,配设城市候机楼、旅游集散中心等联运服务设施,开展异地候机候车、行李联程托运等配套服务,实现联程联运无缝衔接。加快完善旅客联程出行票务服务系统,推广应用电子化客票,推进不同运输方式间的客票一体联程和不同城市间公共交通一卡互通。加强第三方公共运输服务平台建设,引导运输企业联盟合作。

(二)建设高效优质的物流服务系统。

围绕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扩大高效优质服务供给,推动降本增效,提高集约化、专业化、协同化发展水平,构建与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物流服务系统。

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坚持政策引导、市场驱动,以推进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为主攻方向,更好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优化运输结构,不断提高绿色、集约化运输方式分担率。推进大型矿区、物流园区、重要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等“最后一公里”建设,畅通“门到门”运输链,推进大宗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有序转移。加强公路货运车辆超载超限治理,优化国省干线公路超限检测站点布局,严格落实全国治理货运车辆非法改装和超限超载运输认定标准和处罚标准,强化联合治超执法。挖掘内河水运潜力,发展河库区绿色运输。

积极发展多式联运服务。以兰州、酒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重点,推进物流优化配置和物流活动系统化组织,发展常态化、品牌化的“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加强与其他国家物流枢纽协同开展规模化、网络化物流业务,带动各层级各类型物流园区协同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转型为多式联运经营主体,推动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物流资源共享共用,开展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强多式联运企业联盟建设,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拓展甩挂运输、驮背运输等运输组织方式应用范围。鼓励企业创新“一单制”业务模式。

完善城乡物流配送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城市配送中心,畅通城市外围物流园区与主城区快速物流通道,建设城区物流配送网络,完善主要社区、办公区、商业中心终端配送寄递配套设施。推进金昌网络货运数字产业园等发展,积极发展网络货运。鼓励开展共同配送,推广农村客运捎货下乡,创新发展个性化、定制化配送方式。完善以县城物流园、乡(镇)配送中心、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三级城乡配送网络,畅通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通道。

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枢纽,以全省机场群为依托,深度融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依托陆港、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等平台,打造面向中亚、西亚、中欧、东南亚、南亚、蒙古和俄罗斯的国际联运走廊,探索开行农产品冷链物流班列,探索开展班列出口零担货物属地拼箱、口岸集拼集运,推动甘肃4向5条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营。加强口岸通关协作和货物人员便利运输,完善航空、铁路口岸功能,推广“无感通关”,全面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和国际快件监管中心,在重点航空口岸建立国际邮件和快件空侧交付模式。

(三)提升交通系统安全应急保障能力。

推进交通运输领域应急设施建设,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加快建立完备的监测预警机制、应急指挥机制和应急预案体系,提升突发公共事件风险管控和应对能力。加强通用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更好发挥民航运输在应急救援、抢险救灾等中的作用。加强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完善跨地区、跨部门应急联动机制,建立危险货物运输管理部门协调机制。建立省、市应急运输保障车队,提升交通运输保障能力。

七、推动交通运输跨域融合发展

以枢纽经济、高铁经济、通道经济和路衍经济“四个经济”为抓手,推动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全面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一)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增强以枢纽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联动口岸、贸易、产业、金融等发展,促进产业链集群发展,形成以枢纽经济为牵引的经济发展新动能。着力发展兰州枢纽经济,以甘肃(兰州)国际陆港、兰州西站等为依托,围绕现代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分工,培育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产业金融、现代物流、跨境电商、文旅会展等产业集群;加强铁路口岸、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优势互补和高效协同,发挥国际班列内陆地区货源集结节点优势,以进出口商品集散分拨为基础,建设西北地区供应链管理、进口商品交易和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培育发展敦煌、嘉峪关、武威、天水等空港、陆港枢纽经济,加强与兰州枢纽经济分工协作,以敦煌机场为依托,以丝路文化旅游为基础,充分挖掘客流价值,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协同提升,支撑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围绕嘉峪关机场,推进冷链物流、跨境电商等规模化发展,逐步向价值链中高端延伸,培育发展临空产业;建设甘肃(武威)国际陆港枢纽经济区,推进进口木材加工、肉类交易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以商贸物流、电子产业加工为重点,建设甘肃(天水)国际陆港经济区,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二)积极发展高铁经济。

发挥高速铁路网对经济要素、时空资源的高效配置功能,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协同提升和城镇空间有效拓展。以构建兰白、陇东南等半小时、1小时、2小时高铁经济圈为目标,通过高速铁路快速连接中心城市、周边城镇,优化经济要素配置,促进集聚发展、互补发展和协调发展。依托陇海—兰新、兰银、兰张等高铁骨干通道布局,以高效运输组织为纽带,统筹沿线地区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定位,优化整合沿线新城新区、产业基地等,推动跨区域产业转移,培育具有高铁关联性的优势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链。以兰州西站、兰州新区站、天水南站、酒泉南站、嘉峪关南站、张掖西站等高铁客运枢纽为重点,推进枢纽与周边区域一体开发建设,合理布局商贸服务、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关联产业,打造城市新商圈和活力增长点。

(三)培育发展通道经济。

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最大机遇,加强与中西亚、中东欧、中巴、中尼等区域国际互联互通,提高兰州枢纽服务国内主要城市向西开放物流组织能力,推动内外双向联动的特色商品跨境贸易及产业链延伸;加强与资源开发、装备制造、新能源、特色农产品、中药材、民族工艺品、旅游等方面的对接合作,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经贸节点。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国际旅游市场拓展和人员往来,加大与东亚、东南亚等国家在跨境电商、高端装备和日用消费品等领域贸易合作,打造南向贸易产业走廊。依托陇海—兰新、兰渝、兰银等综合运输通道,通过异地孵化、飞地经济、园区共建等方式,以省内外主要园区间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为重点,加强与成渝、京津冀、中原、长三角、粤港澳等城市群的经贸联系,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和跨区域合理分工,培育以兰州为核心多向联通的经济走廊。

(四)打造路衍经济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交通聚集经济要素和促进产业融合的纽带作用,聚焦铁路、公路、水路路衍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推动交通运输与其他关联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打造路衍经济产业集群。深度挖掘公路和通航河段沿线具有价值禀赋的文化旅游资源,拓展公路场站、服务区、出入口及其毗邻区服务功能,打造“景道互联”“客源互送”“快进慢游”的公路(水路)旅游交通网路,逐步扩大交旅融合“点极带”规模。不断完善农村公路网络,聚合优势农业产业资源,强化农村公路衔接种养核心区、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物流配送区等区域能力,形成农村公路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围绕交通产业发展需求,推进改性沥青、高品质商砼、砂石材料、设备设施、预制构件等交通专业产业基地建设,推动交通智慧制造全产业链发展。持续完善公路加油站、加气站、充电桩、加氢站等能源网络布局,形成油气供应为主、电氢能源补充的交通能源产业格局。

八、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完善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运行机制,推动交通运输要素市场化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机制,完善法规、政策、规范和标准体系,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释放制度红利和发展活力。

(一)完善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机制。

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综合交通运输大部门管理体制经验,建立健全省级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完善符合实际、门类齐全、层次清晰、协调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规划体系,实现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各项职能相对集中高效。建设省级交通运输市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强化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完善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围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运输服务一体化等,在兰西城市群、兰州都市圈、陇东南经济带及河西走廊城市组团建立跨行政区协同推进机制。率先开展兰州都市圈一体化交通运行机制创新,推进统一规划、同步建设、协同运营。

(二)完善交通要素市场配置机制。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加快推进交通运输领域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审查等基础性制度建设。先行探索交通运输领域相关土地、资本、技术、价格、市场运行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畅通要素流动渠道,保障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加快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强化交通运输数字要素高效配置,加快培育本地交通数据要素市场,研究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数据开放和数据资源有效流动。加快培育交通运输龙头骨干企业,有效发挥交通投资运营平台带动支撑能力,推进运输服务市场提质增效。

(三)深化交通运输重点领域改革。

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压减审批环节、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与国铁集团对接,完成“一省一公司”路地合资公司重组。通过合作开发航空市场、资产重组、资本并购、增资扩股等多种方式,以支线航空或专业航空货运起步,推动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本土航空公司。积极争取低空空域改革试点及通用航空先行示范政策。

(四)完善交通运输政策法规标准。

完善交通法治体系,继续深化交通运输地方性法规制(修)订工作。完善收费公路政策,研究可持续的普通公路管养政策以及收费公路与普通公路联动发展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乡村旅游、矿产资源等捆绑实施一体化开发。认真落实交通运输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相关规定,厘清和逐步划转各级政府公路建设养护、铁路沿线安全环境治理等管理职责。建立养护市场信用评价制度,完善“红黑名单”准入和退出机制,实施高速公路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逐步推行普通国省道市场化养护。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农村公路“路长制”。加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标准规范,推动综合客运枢纽、多式联运等建设标准相衔接。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省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职能作用,落实包抓推进工作责任,协调解决项目前期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省级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向国家相关部委的汇报衔接,积极争取将我省重大交通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盘子,持续加强与周边省份、军队和国铁集团等的沟通协调,共同推进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各级政府要紧紧围绕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协调落实好各项建设条件。发展改革、财政、交通运输、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水利、林草、住建等行业部门要加强协作,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快项目选址、用地、环评、水土保持、占用林(草)地等审批工作,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各种问题。

(二)扩宽融资渠道。

加大对上争取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在地方政府资本金占比、政府债券规模、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我省倾斜支持。健全与项目资金需求和期限相匹配的长期资金筹措机制。在依法依规加强政府债务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的同时,积极利用产业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和政府、企业长期债券,争取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力度,推进专项债券作为资本金“债贷组合”的融资政策,积极发行权益型金融工具,多点发力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交通领域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创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协作,探索、用好经营性租赁、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等投融资模式,有效盘活存量资产资源,促进增量有序发展。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分级分类投入机制,落实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经营性和准公益性项目融资过程中规范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统筹考虑建设、管养资金需求,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资金保障制度。

(三)强化要素保障。

依法依规清理规范交通运输领域各类资质资格限制性规定,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参与建设招投标、要素获取、运营管理,最大限度放宽市场准入,切实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降低各类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依法依规强化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保障,统筹考虑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生态红线管控要求,做好重要通道、重大设施和重点项目空间预控。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国家高端智库、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培养急需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

(四)强化平台支撑。

在依法依规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前提下,依托交通类融资平台、大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企业,加快推进交通设施网络化建设运营和重大项目实施,增强交通与关联产业融合发展能力。依托科研院所和各类产学研平台,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和转化应用,在复杂自然环境重大工程建设、现代智慧型交通装备、智能管控和协同运行、基础设施精细化管养、自然灾害防治和生态修复等领域加快推广应用,提升安全监管、应急保障和决策管理科学化水平。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和模式等创新,提高供给质量和精准性。

(五)强化规划评估。

大力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统计调查、分析、预测和发布工作,完善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统计数据库,为规划实施与调整提供更科学的数据支撑。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绩效评估机制,持续监测规划实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认真开展规划的评估工作。实施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当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其他重要原因需要调整规划目标和重点时,及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调整。

十、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

本规划与《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效衔接,重大项目、路网规模、通道布局方案等符合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交通运输的要求,符合国土空间开发、重大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等相关规划。但规划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对我省部分区域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占用、生态影响和污染排放三个方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消耗一定的土地、通道、能源等资源,可能涉及部分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等环境敏感区,可能对局部地区资源承载力产生影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产生的废气、污水、噪声和固体垃圾等污染物,如未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对周边大气、水等生态产生一定影响。通过严格落实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环境管理,规划实施产生的不利环境影响总体可控。

(二)预防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保护措施。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积极推进生态环保设计,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硬约束,完善生态环保配套工程措施。对涉及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敏感区等的项目,选址(线)应尽可能避让,确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条件等因素限制无法避让的,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采取无害化穿(跨)越方式,并依法依规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履行穿越法定保护区的行政许可手续,落实减缓和补偿措施,尽可能减轻环境影响。注重景观恢复,积极推动生态恢复工程和绿色通道建设,以河西地区、黄河上游地区及黄土高原地区为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和改善交通建设中遭破坏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提高交通干线绿化美化覆盖范围和水平。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合理控制道路、城市轨道交通、铁路线路两侧及机场与周边敏感建筑物防护距离,实施交通干线噪声治理工程,完善交通干线隔声屏障等降噪设施。推进城市绿色低碳货运配送示范工程,促进城市绿色低碳交通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和绿色低碳出行宣传力度。依法依规处理好交通与重要文物景区、文物遗存关系。

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交通用地规模控制和布局协调,集约利用土地、廊道、桥位等资源,推动设施建设永临结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轨道交通与公路共用线位、桥位资源,鼓励复合型通道建设。围绕机场、轨道交通综合交通枢纽立体开发,提高枢纽建设土地利用效率。积极采取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减少交通基础设施工程用地和取弃土用地。推广施工材料、废旧材料再生和综合利用,推进施工节水、节能和建筑材料节约利用,加强综合交通枢纽、物流园区、公路服务区等低碳化改造和污水接收处理。

提升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国家排放标准实施要求,加快淘汰老旧柴油货车、公共服务领域老旧车辆。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促销活动,积极引导消费者及时报废更新老旧车辆。加大公交、出租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鼓励各地在充电电费、停车费以及自用充电桩建设等环节制定出台政策措施,对新能源汽车消费予以支持,支持各地加快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低碳化建设。大力推广耐久性路面材料和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新材料和先进适用技术,推进绿色交通发展。加快城市道路节能环保改造,在部分城市道路、公路开展太阳能供电、太阳能隧道照明等新能源照明设施试点。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能查看更多>氢燃料电池查看更多>甘肃氢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