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应用发电侧政策正文

新疆“十四五”: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清洁能源发电示范工程

2021-06-03 14:36来源:北极星储能网关键词:风光水储抽水蓄能十四五能源规划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六章深化农村改革

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稳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维护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继续推进国有农牧场企业化、公司化改革,完善国有农牧场与周边农村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完善用水计量设施,健全农业节水激励机制。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加农村特别是南疆农村金融供给。

第七章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评价、考试招生、教育督导、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全面取消以药养医,探索医疗服务与药品分开支付。推进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深化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使用改革,完善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加快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新型文化业态健康发展。推进体育事业改革,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第八章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

第十篇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南坡产业带、南疆四地州和沿边境地区协调发展,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第一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加强空间发展统筹协调,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控,科学引导城镇开发布局,推动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保护基本农田和生态空间。加强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加强现代农业设施装备建设,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上,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推动人口逐步有序转移。

第二章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

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推动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改革创新、新旧动能转换和一体化发展,打造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把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特色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基地。

第三章培育发展天山南坡产业带

完善天山南坡区域交通干线网络,畅通主要节点城市和重要产业园区联系,以能源矿产资源、特色农业资源和特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将巴州、阿克苏地区打造成重要的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特色旅游基地、商贸物流基地,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经济增长点。

第四章加快推进南疆四地州发展

全面落实国家支持南疆四地州发展的优惠政策,坚持自治区财力分配、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资金安排和重大民生项目投入向南疆倾斜,促进南疆经济社会结构调整,完善产业空间布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布局建设一批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破解南疆发展的瓶颈制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推动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家禽和特色养殖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就近就地就业。推进南疆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五章加快沿边境地区发展

充分发挥沿边境地区地缘资源优势,加快优化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基地,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坚持兴边富民与稳边固防相统筹,继续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有序推进重点地区生产放牧点、边境小康村、抵边新村、重点城镇和兵地融合型城镇建设,健全完善护边员制度,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

第十一篇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益,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产城融合、城乡统筹、兵地一体、民族团结、和谐稳定的新时代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道路。

第一章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将兵团城镇布局纳入全疆城镇体系,编制实施《新疆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在加快推进天山北坡城市群建设的基础上,统筹南北疆协调发展、兵地一体发展,着力打造“一圈一带一群”的城市发展格局。

培育乌鲁木齐都市圈。以乌鲁木齐(兵团十二师)为中心,带动昌吉市、五家渠市、阜康市、奇台市同城化发展,加快构建一小时交通网络,辐射带动昌吉州其他县市、石河子、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等城市发展,推进乌昌石经济一体化发展。完善乌鲁木齐市与周边地州、县市、兵团师团协商合作、规划协调、政策协同、社会参与等机制,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环境、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促进产城融合、城乡融合、兵地融合,各类要素集聚共享、协同互动,形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构建北疆城市带。以伊宁市为区域中心,按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的要求,创新区域城市合作体制机制,推进奎屯、霍尔果斯、塔城、阿勒泰、博乐、阿拉山口、可克达拉、双河、胡杨河、白杨、北屯等北疆城市加快建设,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协同性、联动性、整体性。

打造南疆城市群。以喀什市为区域中心,因地制宜推进喀什、阿图什、阿克苏、库尔勒、和田、阿拉尔、图木舒克、铁门关等南疆城市发展,切实优化资源配置,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提高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南疆加快发展。

优化行政区域设置。有序推进撤地设市,在条件成熟的县推进撤县建市,因地制宜开展撤乡设镇、乡(镇)改街道工作。

第二章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探索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路径,提高居住证发证量和含金量,推进城镇常住人口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

第三章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建设伊宁—霍尔果斯、库尔勒、喀什、阿克苏、阿拉尔、图木舒克等一批具备较强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中心城市。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与火车、长途汽车、航空顺畅换乘和无缝衔接,完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提高群众出行便利度。加强城市供水、排水、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和地下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再生水用于市政设施、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完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打造“完整社区”,形成“15分钟生活圈”。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加强绿色城市建设,新建一批自治区园林县城。加快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布局,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强人文城市建设,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因地制宜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旧城防灾、生命线工程建设,建设安全发展型城市。

第四章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优化城市产业布局,促进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有机融合。发挥大城市产业选择和人才引进优势,形成以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发挥中小城市要素成本低的优势,引导产业向绿洲城镇组群和中心城市园区聚集。加强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进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加大小城镇培育力度,支持国家特色小城镇发展,规范发展特色小镇。优化园区生活空间布局,推动园区生活服务区与县城统筹规划建设,形成产业聚人、城市留人的发展格局。

第五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财政、金融、社会保障等激励政策,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支持疆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实施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培育提升计划,加快建设农技推广、经营管理、实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育产业发展带头人和农户生产技术型人才。畅通人才下乡渠道,引导城市人才和工商资本下乡,鼓励外出人才返乡创业。建立社会人才服务乡村机制,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倾斜。统筹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推动建立农村幼儿园与城市优质幼儿园“城乡联盟共同体”,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加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万村千乡文化产品惠民行动”,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补齐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现代物流、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支持有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资源要素向农村倾斜、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第十二篇推进文化润疆筑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定不移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疆伊斯兰教中国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更好地宣传教育群众、团结凝聚人心。

第一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民族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深入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有力宣传阐释新疆广袤土地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新疆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新疆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坚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教育,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入挖掘红色档案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充分发挥档案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创新开展青少年民族团结融情实践活动,推进互嵌式示范社区建设,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第二章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万家”活动。研究制定文化润疆工程规划(2021—2030年),围绕贯通中华文化血脉、融入现代文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谋划文化润疆工程项目。持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广电精品润疆工程”“网络视听作品创作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头脑。推动中华文化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进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进基层文化阵地、进A级旅游景区,建设一批具有中华文化特征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重点工程和项目。加强历史文物遗址保护利用和博物馆建设,实施“国家历史记忆工程”和“国家红色记忆工程”,深入挖掘新疆同内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强化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第三章促进宗教和睦和谐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更好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爱国宗教界人士关爱培养,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宗教教职人员队伍。推进伊斯兰教中国化经学思想建设,引导信教群众正信正行。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保护宗教团体、宗教院校、宗教活动场所、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尊重信教群众的习俗,保障正常宗教需求和合法宗教活动。全面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宗教活动和信教群众的教育管理服务,不断改善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活动条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依法打击宗教极端势力,持续深入推进去极端化。

第四章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研究。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感恩幸福生活、厚植爱国情怀。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推进世俗文化、现代文化发展,教育引导群众破除陈规陋俗。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建立完善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联动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健全协调联动的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弘扬诚信文化,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第五章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精品战略,不断健全文艺扶持激励机制,加大对重点文艺项目的扶持,推出一批正确反映新疆历史、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彰显优秀民族文化特色、符合现代文明理念、反映各族群众现实生活的精品力作,建设一支具有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爱党爱国爱疆的文艺人才队伍。推进新疆优秀地域文化和内地各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互鉴,精心组织新疆特色文化节目走出去。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覆盖全疆的“石榴云”融媒体技术平台,提高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健全区、地、县、乡、村五级文化服务网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地面无线数字化覆盖和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设备升级。推进新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以及公共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文物古籍保护、研究、利用,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积极协助组织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及全运会等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参赛工作。

专栏9

文化重点工程

1.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实施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工程,加强博物馆、纪念馆、重要遗址遗迹、特色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

2.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石窟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革命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利用建设工程,建设自治区考古标本库房。

3.重要自然遗产保护工程。推进重点国家级自然公园的保护管理、公共服务、生态服务等相关设施建设。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保护。

4.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加强智慧广电设施建设,建设公共服务管理、全媒体服务文化信息服务等平台。实施广电融合提升工程,推进南疆四地州地级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

第六章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培育和扶持一批特色文化骨干企业、小微企业、创客空间。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重点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旅景区,扶持和建立重点文化旅游基地,加强丝路文化旅游线路建设,创作推出一批文化旅游演艺精品节目。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第十三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新疆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深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新疆。

第一章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严禁“三高”项目进新疆,严格执行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自治区人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守住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严格实行区域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适时开展排污权、用水权、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依法依规强化生态环境执法,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要求,开展省级环境保护督察。探索鼓励高环境风险企业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险。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离任审计与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章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严格执行《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落实环境准入要求,实施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加强能耗“双控”管理,严格控制能源消费增量和能耗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对“乌—昌—石”“奎—独—乌”等重点区域实施新建用煤项目煤炭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加快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促进企业清洁化升级转型和绿色工厂建设。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降低碳排放强度。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65%强制性节能标准,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强制性节能标准。开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扩大地源热、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范围。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低碳城市、低碳园区、低碳社区和低碳企业试点示范。加快绿色金融、绿色贸易、绿色流通等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绿色发展政策法规体系。

第三章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健全环境基础设施,实施水、土、气综合治理,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

持续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工业污染源整治,实行采暖季重点行业错峰生产,推动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强化老旧汽柴油车等移动污染源治理,严格城市施工工地、道路扬尘污染源控制监管,从源头上降低污染排放。实施清洁能源行动计划,加快城乡结合部、农村民用和农业生产散烧煤的清洁能源替代。加强空气质量监测,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能力。

持续开展水污染防治。加强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治理,健全黑臭水体预防、监管长效机制,完善污泥全过程监管体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开展塔里木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额敏河等流域生态隐患和环境风险调查评估,继续实施艾比湖、艾丁湖、柴窝堡湖、赛里木湖生态治理与恢复工程,持续推进博斯腾湖、乌伦古湖等湖泊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到202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8%、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基本消除劣Ⅴ类河流断面和城市黑臭水体。

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和农用地安全利用。强化涉重金属行业监管,推动重金属污染减排和治理。深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整治。加强化肥农药减量化和土壤污染治理,强化白色污染治理,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建设城镇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实现地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置,县级城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设施全覆盖,区域中心城市及设区城市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积极发展垃圾生物堆肥,统筹建设垃圾焚烧发电设施,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

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强化常态化生态环境风险管理,严控核辐射、重金属、尾矿库、危险废物、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等重点领域环境风险。持续推进自治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逐步建设自治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和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提升生态环境监测质量。

加强医疗废弃物综合治理。提升现有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的区域协作和利益补偿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物分类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提升医疗废弃物规范化处理处置水平。

第四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区域生态系统保护,推进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边缘绿洲区防沙治沙、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构建“三屏、两环、四廊道”的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以自然保护区为基础、以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健全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加快推进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推进塔里木河、和田河、乌伦古湖、艾丁湖、喀什噶尔河、提孜那甫河等流域湖泊的水生态修复和治理工程。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施重要河流源头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湖泊湿地区、重要风沙策源地、绿洲沙漠过渡带林草植被保护。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推行林长制,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巩固防沙治沙成果。加强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修复,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退地还水,逐步实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推进实施重点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湿地保有量保持稳定。加强天山一号冰川、博格达冰川等高山冰川区生态环境监测保护。深入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完善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长效机制。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外来物种管控。

专栏10

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

1.防护林建设工程。保护修复农田防护林,实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工程。

2.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温泉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霍城四爪陆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阿勒泰科克苏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布泊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3.生态资源保护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历史遗留废弃工矿土地整治工程、全疆森林草原火灾高风险区综合治理等工程。结合双重规划实施全疆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

第五章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落实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实施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盘活低效存量用地。把水资源作为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的刚性约束,以水定产、以水定地、以水定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调整用水结构,降低农业用水总量,推广节水灌溉、循环用水技术,强化农业用水管理。落实山区水库替代平原水库调蓄布局方案,提高已建成水利项目使用效率。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大力发展绿色矿业,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第十四篇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各族群众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本级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扩大就业、增收致富、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社保扩面、安居保障、煤改电、兴边富民、公共安全保障、稳定惠民等“十项惠民工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办好利民惠民实事,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章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城乡富余劳动力、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困难群体就业,推动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实施建筑领域技术工种3年20万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行动,启动实施北疆产业带动南疆劳动力就业计划。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确保实现初高中未就业毕业生职业教育培训全覆盖。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坚持就近就地就业和转移输出就业有机结合,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稳定就业。坚持创业带动就业,加大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力度,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年均新增城镇就业46万人以上。

第二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按照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部署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资源统筹,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服务群众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持续加大城镇公办幼儿园建设扶持力度,完善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城乡学前教育一体发展,构建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保持在98%以上。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风光水储查看更多>抽水蓄能查看更多>十四五能源规划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