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技术压缩空气评论正文

金融与资本如何赋能储能产业发展

2021-05-26 09:03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关键词:储能压缩空气储能投融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时间:2021年4月16日

地点: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股权小组讨论环节】

主持人:杨熹(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主任)

对话嘉宾

陈荣(沄柏资本,管理合伙人)

林佳亮(中科创星,投资合伙人)

朱嘉(光速中国,助理合伙人)

田雨(中储国能(北京)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杨熹:双碳目标提出之后,这两年相应的企业、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储能作为光伏和风电的配套,非常紧密的合作伙伴,这两年不管是产业还是资本市场都受到非常多的关注,按照我的理解,向各位提出一些问题。

陈总,沄柏资本是200亿人民币的规模,一直关注新动力、新智能、新生活的方向,在关注新能源赛道的同时,您对于储能这个行业,在您的投资布局里边、网络建设里边是什么样的定位?

陈荣:我们从2016年开始就涉足了新能源整车这个赛道,其实新能源车它本身就是一个很好储能的设施。随着新能源车这一块,我们就在往上下游衔接,一方面是在电池技术、动力电池,包括动力电池方面的比较特别的技术。从刚才讲到的一些储能的场景,比如一次调频、二次调频、削峰填谷上面我们也在尝试着使用超级电容,加上超级电容电池和锂离子电池这些技术作为一个综合方案进行一些场景方面的常识,看能不能做出一些有意思的场景出来。

另一方面,我们也在看商用车的电动化,特别在自动驾驶方面,怎么提升我们在动力利用的效率,包括现在已经有很多家在做重卡的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第二个看到的点就是我可以省油,可以提升车辆运营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这个也是和ESG、绿色经济相关的。除此以外,我们也一直在关注电动车相关的能源方面,比如快充、换电、梯次利用,我们在储能的领域里面目前需求非常大,但是技术和需求之间有比较大的脱节。

杨熹:林总是中科创星的合伙人,请您分享一下对储能行业投资的逻辑。

林佳亮:中科创星2017年在储能领域投过一家公司,并从那个时候开始关注这个领域。我们每年在看储能的时候都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每年觉得储能就要爆发,每年完了以还是有点失望,看来明年还有希望,大概就是在这样反复的过程中看到这个行业的发展。

今年储能大会的规模和影响力放大了很多,我们感觉到这个行业确实又真正的热起来。

从储能角度,目前来看分为两大类,一个就是物理储能,一个电化学储能。在物理储能方向,像重力储能这个技术方案还是比较有吸引力,我们自己投的是压缩空气储能,它在大规模储能的应用需求上取代抽水蓄能有很大的潜力,虽然说电化学储能增长比较快,但是我的理解储能未来会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它一定是跟场景结合和使用的,包括像调频的应用、功率性应用的时候,像超级电容、飞轮储能都有它的应用场景,我经常会打个比方储能也许就跟现在电子产业的存储一样,会是多种储能技术方案的并存和融合,去实现综合的能源调配的储能需求,这个是我们的一个认知。

第二个在电化学储能,毫无疑问就是以磷酸铁锂为主导的技术路线,在这个路线已经形成主导地位了,但是,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技术路线和方案,这是不排除的。目前动力电池用锂,储能都用锂,短期来看锂电池成本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未来锂资源会不会成为战略的瓶颈点,导致成本的上升,那样的话会不会有其他技术路线的机会,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确实如果有新的技术路线,需要在价格成本上面不会比磷酸铁锂高太多,或者基本接近甚至更便宜,就会有突破的可能性,比如像水系电池、钠离子电池等等,这些技术路线上都有一定的实现的可能性,但是怎么样去解决他们的规模化和量产化,如何实现成本的快速下降,我觉得这是其他技术路线面临的挑战。

再分享一个我们的看法,电池厂,像宁德时代、比亚迪现在有会卖一些动力电池,还有一块卖储能电池,我个人认为两个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动力电池更是一种商品,可以卖出品牌的溢价,把这个产品卖给主机厂,最终卖给消费者,消费者最终为这个产品的优越性、技术的先进性买单,但在储能这个领域我认为这是个金融资产,像刚才万总介绍的那样,目前这个行业中先做起来是设备类公司的企业,但是为什么现在上的很多储能项目都不太成功,我觉得这里头很大的问题是,没有人对整个储能的最终受益负责,到底谁是受益人,我认为这个行业中欠缺的一个很大的环节是有没有人能真正做好储能的运营,并从中获取收益。。

杨熹:朱总是光速中国的合伙人,请您介绍一下光速中国对于储能投资是什么样的。

朱嘉:光速是一支全周期的创业投资基金,到目前为止有20多年的历史,最早从美国起源,2006年进入中国。2011年中国团队开始在光速的大平台下独立募资、独立管理,2016年成为美元和人民币的双币种基金。过往历史我们投了移动互联网、科技领域很多优秀的企业,从早期的VC基金,到现在的全阶段基金,目前从天使轮到Pre IPO阶段的投资都可以覆盖,可以很深度地支持企业发展。

光速在很早就布局能源行业,10年前国外对于新能源的认知和需求更早,因此我们很早就投资了像Solar Edge和Quantumscape这样的太阳能领域的相关公司。最近一两年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光伏平价上网、提倡碳中和等政策发展的大背景,觉得能源行业会有加速发展的势头。

从另外一个视角看,我们会关注从产业链下游往上游的选择,怎么样去布局的思考。很多产业发展的时候,最下游的产品先发展起来,比如消费电子里面的手机、新能源领域的车,往往是集大成,可以攫取所有产业链上游的价值,中国现在新能源车保有量还很少,但是已经可以造就像蔚来、小鹏这样的企业。也是看到这样的趋势,我们在很早期就投了小鹏汽车。新能源的乘用车领域,现在大家已经形成很强的共识。但除了乘用车需要被改变,商用车也是很大的空白,中国每年大约生产2500万到3000万辆新车,其中大约2000万辆车是乘用车,500万辆是商用车,两者的碳排放量总和是相当的,核心原因大家应该也能理解,商用车跑的里程更长、功率更大,所以商用车的环保对于我们要解决的碳排放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商用车的新能源化也是一个趋势,这两块都是可以在产业链的初期就攫取比较大的市场价值的机会。

随着这个往上游去布局,我们也看了很多相关的配套产业,包括锂电池。锂电池发展到今天已经很成熟,但在已经有多家上市公司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看到在一些新技术的支撑下,新型的锂电池厂商依然可以脱颖而出,继续成长,这里面我们也在继续观察和布局。另外一个领域就是沿着车的赛道看到能源除了锂电之外,还有一个是氢能,氢能对于长途干线运输的重型商用车是非常合适的,所以我们也在这个领域去重点布局。刚才很多嘉宾都讲了风光储,它是一个很重要的配套产业,我们认为这里面大的分类,一种分成电化学和机械储能,另一种分类可能是短时和长时的储能,就像刚才林总分享的,这是多个技术并存的市场,我们愿意在早期去支持一些新技术的发展,未来能够共同把中国储能市场建设得更好。

杨熹:田雨总的团队正在建设1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应该是全球最大的。请问一下田总,为什么压缩空气储能能够作为叫蓄水储能的升级,为什么受到资本市场的关注?

田雨:为什么压缩空气储能会受到资本方的青睐,我个人觉得还是要回归到储能这个行业的本质探讨。

首先今年“十四五”规划,很多人都已经关注到,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里边,大家提到了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和飞轮储能三个技术路线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示范,原因是什么呢?大家可以很明确的看到,这三个技术路线之间是有它的差异性,压缩空气储能解决的是长时大规模场景,具体表现就是削峰填谷,飞轮它解决的是高频多次,如果放在跟传统的锂电池相比,正好是锂电池的两个短板,因为大家知道锂电池实际上它的储能的局限性表现在它时间上,一般只能解决2小时左右的储能时长。第二个就是它的循环和倍率问题,循环寿命是相对比较短的,这个问题是飞轮储能去解决的。

工程热物理所是国家大规模物理储能研发中心,基于此我们最早孵化出来的是压缩空气储能技术,谈起资本关注,我这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中国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目前看在全球是具备领先性的,但是从资本投资角度看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的,目前国内是一个大的价值洼地。国际资本早在2015年之前,就已经关注压缩空气储能,比尔盖茨、日本住友等均在该技术方向有布局,软银投资1.1亿美金到混凝土储能,反映了资本一直在关注长时大规模储能。这是因为长时大规模储能面向巨大的需求和市场,存量市场中,90%为抽水蓄能,是一种典型的长时大规模储能技术。抽水蓄能市场虽然很大,但是它存在一个短板,高度的受制于地理落差,它必须在有山有水的地方去建设,存在明确的天花板,在这种情况下长时大规模储能的技术路线,表现出来一种稀缺性,压缩空气储能是新型长时大规模储能里面非常主流的技术,在国际上有很多高水平的科学团队在进行。从16年前,陈海生研究员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带领团队经过16年不断的迭代和积累,从千瓦级、兆瓦级、十兆瓦级到百兆瓦级逐渐突破,实现了真正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第二个维度,能源行业的本质实际就是优质资产为王,从优质资产为王倒推来看,我们的技术经济性是一个绝对的竞争优势,目前来看美国能源部做了未来所有的储能技术路线的成本核算,发现压缩空气储能是未来甚至于现存的储能技术路线里面技术经济性最优的一个解决方案,它的度电成本目前已经逼近抽水蓄能,未来将会比抽水蓄能还要低。压缩空气储能目标的度电成本的将会达到1毛左右,如果说循环次数多的话,从度电成本核算逻辑来看能达到1毛以下。另外,能源需要的是一个非常安全可靠的储能解决方案,从做大规模这个事情上,我们的储能介质是空气,它不具备可燃性,相对其他的一些现存的技术路线,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受到青睐的。再就是它的长寿命,实际上它跟新能源的光伏、风电机组的时间周期匹配性是高度一致的,基本的基础寿命是30年,甚至可以上探到50年。在这种态势下光伏目前寿命的空间跟它是高度匹配的,也进一步提升了其技术经济性。

总之,压缩空气储能本身它是一种为长时大规模而生的,具备高度的技术经济性、安全可靠,适配于未来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系统的一种技术路线。

杨熹:谢谢田总,谢谢各位嘉宾的分享,在双碳目标之下,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快速发展一定会带动储能行业的快速发展,产业发展也同样离不开资本、金融对它的配套支持和服务,感谢各位的分享,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欢迎会后与嘉宾再单独接触,谢谢大家。

原标题:金融与资本如何赋能储能产业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查看更多>压缩空气查看更多>储能投融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