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动力电池企业面临“两头挤压”考验

2021-03-31 09:12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卢奇秀关键词:动力电池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产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3月23日,国轩高科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政府签署投资合作协议,拟投资120亿元建设动力电池产业链系列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保证国轩高科2025年动力电池产能达到100GWh的原材料供应。据了解,这是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企业加快扩充产能的一个缩影。同时,上游原材料涨价压力有增不减。两头挤压下,动力电池企业正面临严峻考验。

未来5年是产能竞争

目前,新能源汽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年销量有望突破1500万辆,对应的动力电池需求将达到TWh(亿千瓦时)级别,动力电池年复合增速将超过30%。

动力电池产业链迎来巨大增长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产能不足的挑战。当前包括比亚迪、国轩高科、亿纬锂能、蜂巢能源等企业均在寻求产能扩充,宁德时代更是在近3个月多次发布公告,披露近800亿元的扩产计划。

“今年我们客户订单共有8GWH,但最多能产出5GWH,缺口很大,大家正加紧收购电池工厂,扩建新生产线,希望短期内弥补产能缺口。”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向记者坦言,该公司现在面临的最大瓶颈是产能不足。在他看来,动力电池行业已进入高速发展且相对成熟的阶段,接下来比拼的不再是技术路线,而是工业化和产能能力。未来5年动力电池企业的角逐,就是产能、质量和资本的竞争。

业内普遍认为,动力电池行业经过前几年的快速成长阶段和调整洗牌期,已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新能源汽车创业投资子基金总裁方建华指出,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市场竞争及发展前景都愈发明朗。尽管当前市场格局已基本成型,但并未最终定型,“小荷才露尖尖角,还有一些聚焦在某几款产品、车型和技术的企业,包括新势力等依然有机会,可以看到蜂巢能源等锂电新势力在装机量上开始发力了。”

“风口抢到了就有,抢不到就没了。”杨红新强调,动力电池企业要坚定地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快速做大做强。

原材料涨价带来巨大压力

动力电池企业在扩充产能的同时,也受到原材料涨价困扰。

“今年是比较痛苦的一年。”某电动汽车企业高管向记者坦言,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加上储能市场需求增加,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挤压较为严重。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11月以来,锂电池上游材料大幅提价,如锂电池正极和电解液主要原材料碳酸锂报价在8.5万-9.2万元/吨左右,相比去年底涨幅超80%;三元锂电池正极材料半成品NCM523前驱体约为12万元/吨,较去年夏天涨幅超60%。

“部分成本被供应商吸收了,部分成本转嫁给电池企业,而给整车厂的价格很难调整,整体上会对公司利润产生一些影响,也在通过其他方式跟整车厂协调,如在付款方式上进行一些调整,付现金、预付款等。”杨红新进一步表示,现阶段动力电池企业更要提高抗风险能力,客户结构要多元化,不能只依靠一家企业。切实保障供应链安全,正极材料的锂矿、锂盐要掌握部分资源,电解液、涂膜等产品需多开发几家供应商,“不能说断货就断货。”

而且,原材料涨价压力已传导到设备端。“这几年设备毛利率急速下降,企业日子过得挺艰难。”赢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许毅指出,未来行业毛利率还会下降,这将促进产业链从原材料开始就管控好成本,设备企业要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改善内部管理,助力动力电池企业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在孚能科技董事长王瑀看来,动力电池产业链价格波动是一个博弈过程,最终上下游会寻找到平衡状态。进展可能会比较慢,需要整个产业链一同应对,找到多赢的平衡。

 产业链创新协同是有效手段

压力之下,技术革新成为当前动力电池企业竞技的不二法门。

此前,宁德时代提出了极限制造目标:首先是控制住小概率事件,产品缺陷率要由PPm级(百万分之一)降低至PPb级(十亿分之一);其次是重视可靠性,保障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最后,要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以满足TWh(亿千瓦时)时代的交付。

事实上,动力电池从材料到制造还有诸多有待加强的环节。深圳吉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如坤坦言,国内厂家电芯的配对合格率不到90%。行业强调电池安全性,往往忽视装备制造环节的安全,制造精度和制造过程中的粉尘、毛刺等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我国制造要做精做强,并不在于把量做多大,不是简单地把电池组装起来,而是要基于原理级制造。

降本增效也是动力电池产业生态共同的目标。王瑀指出,降低成本首先要从材料入手,行业发展快速向高镍、低钴、高电压、高能量密度正极材料和无钴、低镍、高锰、高电压正极材料倾斜,这两类材料或在未来1-2年产业化。新材料的导入永远都是推动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源泉。

同时,动力电池工艺流程复杂、投资成本大,简化工艺可以助力大幅降低成本。设备方面,提升电池的组装效率是重中之重,生产线在高速制片和高速叠片上还分别存在成本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行业共同努力,开发出更加高效的设备。

原标题:动力电池企业面临“两头挤压”考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企业查看更多>动力电池产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