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系统系统集成评论正文

国网建5G的一些问题思考?

2019-12-20 16:34来源:鱼眼看电改作者:俞庆关键词:储能5G基站国家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摘要:需求响应、储能云调度等应用。这些应用都仰赖于电力市场化的高度成熟,826文件对储能行业影响巨大,行业进入暂时的严冬,5G初期的应用很大规模的在这些领域推广,因为市场化水平不够,导致生产配套缺乏,最终影响技术的需求。而电力市场的成熟,可能是3-5年以后的事情,到那时候国网的5G还能有竞争力么?

(来源:微信公众号“鱼眼看电改” 作者:俞庆)

昨天被一则新闻刷屏了,国家电网与广电进行5G合作,投资600亿建11.4万5G基站,国网要成为第四大通信运营商。

国网公司电力通信的基本现状

我曾经在电力通信领域干过4年,知道国网公司其实一直致力于打造专用通信网络,从当年的模拟载波(主要用于调度电话和继保通信),到后来的光纤SDH主干传输,到调度数据网,到230Mhz模拟通信(数调电台用于最早的负控终端),再到后来的窄带PLC用于集抄,泛在物联刚开始的时候还和某通信运营商搞过230Mhz的4G LTE通信专网,甚至信通的规划里提出要发射类似SpaceX的低轨道通信卫星。

对电力通信专网,个人认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围绕电力主网调度所配置的内部骨干/核心网络(光纤网+IP数据承载),另一部分是围绕配网、用电侧而部署的接入网络(230M模拟、PLC、230M的4G-LTE、5G、部分光纤接入网)。

对于骨干/核心网,其实对电网来说是处于安全可靠性需求的专用网络,属于电力系统的辅助系统,由信通部门进行运维,从技术水平和维护等级上看,一般至少落后运营商同类系统一代(因为承载业务要求没那么高)。

对于接入系统,一般由各个专业部门自行投资建设,比如配网自动化归属生产部门,大用户负控系统和居民集抄系统归属营销部门,与信通部门存在业务交叉(部分委托或者全部委托信通运维)。

国网一直努力打造完全可控的骨干+核心+接入网,但是接入网由于点多面广,对网络需求差异化较大,生产用的接入网络(配网通信+自动化)跟着调度走专网;营销用的接入网络南向(本地)采用私有技术(PLC、小无线),北向(主站侧)采用2G-4G公网通信技术是目前的现状。

5G来了,有那么容易么?

现在国网公司提出,要和广电合作,在700Mhz这个频段上建设5G通信网络,充分利用国网现有的骨干通信网络和光纤接入网络,以及变电站房与铁塔的物理资源,云云。

大致和广电、中移动的朋友聊了一下,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

一、是专网还是公网?

国网和广电合作,国网有钱,有部分需求,广电有频段有牌照,也有一些需求,但是没钱,存在合作的基础。那么这张网到底是专网、专网+公网的混合网、还是广电拿牌照时承诺的公网?

按照电网企业的传统思维模式,那首先必须满足国网公司泛在物联需求的专网通信,然后可以部分开放的公网,也就是“以专为主,兼顾公用”。

二、进不进电价?

如果是专网通信需求,主要服务电力企业内部的生产、营销管理,那这部分投资应该是进电价的。如果是面向社会提供市场化服务,不管是负荷控制(需求响应是一项用电侧市场化业务,和储能一样)、非计费用的用电数据采集,还是以广电的名义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包括电动车充电服务)等行业应用,都是市场化的公网通信服务。

个人观点,一是这张网的公用属性是大大超过专用属性的,而且即使涉及到电费集抄、配网自动化这些进电价的项目,也不存在自己建设的很高必要性(可以采购移动运营商的4G或者5G服务);二是从通信行业管制的角度,国网公司并未拿到5G网络的建设运营牌照,所以必须以广电的名义建设公用通信网络,国网只是合作建设方之一,所以不可能成为国网的绝对专用通信网络,而只是以网络切片的方式,在技术上保证专用性。

因此,个人认为国网出资的这部分建设费用,是很难被发改委、能源局认定进输配电价的,逻辑上全体用电主体不可能为电网公司要成为移动运营商的成本买单,即使要买单也不能用电价去买吧。

三、如何建设运营?

如果上面的逻辑成立,那国网公司不能用内部投资预算的方式,像建设一个变电站一样去建设5G,必然是按照市场化的方式与建设运营。

个人认为更有可能的一种合作模式,类似于地方政府参与高铁项目,由国网公司或者信通公司出资(或者拿部分国网资产,比如铁塔、站房、光纤线路、通信设备等折算资本金),与广电公司合资成立5G通信公司,甚至在各省设立分子公司,由国网各省公司也作为出资人。

从运营的角度,可能国网公司也会从信通集团或者各省公司抽调部分人员,与广电公司的分子公司一起,以省为单位建设运营5G网络。

从这个角度,国网公司就成为这家5G通信公司的主要客户了,每年以采购的方式购买移动通信服务。

从建设运营的角度,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广电的体制问题。因为广电网络原来由各个地市有线网络公司整合,目前很多还处于各地诸侯割据的状态,广电集团的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5G网络到省-地县层面的合作可能会遇到各种体制问题。

2、运营核心能力的问题。广电和国网过去都只有固网的运营经验,而且就是物理网络和承载网络的运营能力方面,与移动运营商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5G网络的运营,其核心在于无线网络的规划和优化,在这方面这两家都没有太多经验,而这才是未来需要构建的核心能力。对电网公司来说,原来通信部门是一个辅助的业务部门,现在要把通信业务以某种形式独立市场化运营,那这方面的能力是需要极大加强的。

四、终端成本的问题

5G的投资不仅仅是600亿这个级别,还要包括对芯片和终端的研发与补贴。这里就有个鸡和蛋的问题,因为国网的5G从本质上讲是与三大运营商竞争关系的,因为光靠国网自身的5G泛在应用(非市场化业务),个人认为不足以支撑一个运营商级别的5G网络,因为需要在泛在物联的市场化应用(用电侧),以及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方面进行大量探索。

如果应用不起来,那么终端数量就很少,必然对网络建设投入带来压力,而且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的研发重视度不高。中移动因为拿到2.6Ghz的频段,国际主流的5G频段是3.5Ghz给了联通电信,导致中移动前期在芯片、终端、基站设备、网络优化等方面处于略被动局面,因为3.5Ghz用的运营商多,设备商自然乐于集中资源进行优化和降成本。

700Mhz可能比2.6Ghz是更加冷门的频段,那么设备商的重视程度可能就更低,成本下降和性能提升的积极性更加不高,这样在初期可能更限制了应用的发展。

五、应用落地的问题

5G是内容带动网络的,因此如何挖掘泛在电力的实际应用,带动5G网络建设才是核心内容。应用的背后是产业生态的建设,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的产业繁荣,就不可能有4G的网络快速成熟。

我认为这是最难的一步,就目前而言,泛在电力物联网在5G领域没有非你莫属的“杀手级应用”,更加缺乏成熟的产业生态配套。

随便找几个规划得很好的案例:

1、配电自动化的uRLLC应用,主打低时延高可靠性。目前高压配网的自动化方案主要依赖于光纤通信,未来似乎有5G的可能性,但是826文件里提到的“锦上添花”类,很大程度是指配电自动化,因为搞过配网的人都知道,配电自动化能满足的恰恰是99.9%以上的,小数点后面多几个9的那些。未来在严控投资的背景下,这类项目的数量可能不会很多吧。

2、面向用电数据采集的mMTC应用,实现海量数据的高速采集。规划文件里还考虑了更多面向家庭的用电数据采集。先不考虑面向海量采集覆盖所需要的基站建设问题,采集了这么多海量实时用电数据以后,谁来负责挖掘和分析?谁能从里面形成可落地的用电优化服务?这些都仰赖于整个产业生态的成熟,这都不是电网企业一家就能搞定的业务。

3、需求响应、储能云调度等应用。这些应用都仰赖于电力市场化的高度成熟,826文件对储能行业影响巨大,行业进入暂时的严冬,5G初期的应用很大规模的在这些领域推广,因为市场化水平不够,导致生产配套缺乏,最终影响技术的需求。而电力市场的成熟,可能是3-5年以后的事情,到那时候国网的5G还能有竞争力么?

最要命的还有一点,上面所有的应用都不是非国网5G不可,尤其是市场化业务,三大运营商都虎视眈眈的盯着这些高价值的行业应用案例,而国网公司也好,广电也好,用运营商的眼光看,都是客户服务意识水平很低的,未来如何与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都很强的竞争对手PK呢?

总结

5G这个事情吧,站在信通部门的角度确实是个挺美好的事情,可以满足“独立运营专网”的现象,技术上似乎也不存在很大的障碍。

但是一旦从产业链的战略高度去思考,无论是芯片和设备的成本下降、抑或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运营优化能力,还是广电系统体制机制的制约,直到能源服务相关产业的成熟度和市场化水平,似乎都没有技术那么美好。

建网,不难;把芯片和终端配套好,比较难;把网运营好还能盈利,很难;把基于5G的能源服务生态建起来,非常难。

这可能就是国网5G面临的一些问题吧,当然最后还是那句话,按照市场化的原则去做事情,真正实现专业分工的效率优化,通过市场化水平提升构建产业生态,才是关键。

改革不易,且行且珍惜。


原标题:国网建5G的一些问题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查看更多>5G基站查看更多>国家电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