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市场正文

BMS企业如“雨后春笋” 谁能笑到最后

2017-09-18 09:28来源:第一电动网作者:晓宇关键词:BMSBMS企业储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前段时间写过《戏说BMS市场的三国演义》一文,认为BMS市场天下三分,第三方BMS企业应有其一,而伴随着2015年以来电动物流车的政策红利,新兴的BMS企业也犹如雨后春笋的在全国各地冒了出来。诚然电动物流车产品开发周期短和整车厂实力弱(相对乘用车)的特点给了第三方BMS极大的市场空间,但抛开这个“时代造就的市场”,未来究竟哪些BMS企业能大浪淘沙,长大成林,哪些将随着补贴的退去偃旗息鼓,是我们一定要分辨清楚的。

如何去判断一家BMS公司是真的有实力在未来市场立足还是只是补贴红利下的伴随产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判断:

企业产品开发的软实力

首先谈产品开发软实力,这是一家BMS企业的内核,企业是否有能力严谨的正规的去开发一款车规级的BMS产品,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去看这家企业是拿什么工具链去开发的,是否是基于MBD(modelbaseddevelopment)去开发。

功能安全中提到的关于BMS的开发的V流程,可以说是车规级BMS开发的标准流程,为此晓宇也专门请教了BMS行业的技术大拿Ray同学,总结一下,所谓的BMS开发的V流程(图1),主要指的是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就不断的对设计的策略,代码进行验证,从而在开发结束时得到严谨的产品。

图1.BMS开发“V”流程示意图,摘自《BMS软件架构及开发流程设计》

具体来看,在BMS开发中V流程的关键步骤涵盖了MIL(modelinloop),即通过计算机对BMS的控制对象进行建模,而在建模的同时依靠工具链完成模型的验证,这也是V流程开发的第一步;接着是SIL(softwareinloop),指的是当模型开发完成后,利用simulink上的工具可以直接将模型生成成代码,模型转化成代码之后,由于编译器可能出现错误,因此在生成代码后还需要进行一轮功能测试和验证;接着是PIL(processinloop)即处理器在环,当软件完成后,将软件下载到的MCU测试芯片中去,验证代码在芯片中的运行;然后才是将程序下载到BMU中完成我们熟知的HIL测试(Hardwareinloop),而将BMS系统装入真实的电池系统进行实际的验证测试往往已是最后一步。

按道理严格按照以上这个流程去开发,能够在项目早期就能发现问题,不用等到项目开发最末期再去验证,更何况到了系统级时再去验证,一是测试成本很高,二是对于软件测试的覆盖率也低,得不偿失,可是实际情况呢,却往往并非如此,很多BMS厂家出于开发周期或者成本的因素考虑,只在开发后期,做系统级的简单测试认证后,就选择快速直接推到市场,让用户去给你做验证,诚然也许这只是99%到99.99%的区别,而且作为小公司小步快跑的策略是对的,但是对于汽车这种量级的市场,一个产品的失败或召回却是砸牌子,甚至砸行业的事情。

因此想要用心做好产品的BMS企业都会遵照模型去开发,而是否基于了Simulink和AUTOSAR去开发产品,也是我们比较能够直观的从工具链上去区分的公司开发软实力的判断依据。

另一方面,这样的开发方式势必会带来高昂的软件费用和开发时间成本,也势必要求了更细的开发团队分工,例如产品,软硬件,电池的测试,系统的标定团队的完整配备,我们去仔细观察这些团队是否完整,和研发人员的配置情况,都是我们去判断一家BMS企业时可以遵循的依据。

以上共同造就了BMS产品开发上的无形壁垒,我们可以把这一块内容归纳成为一家BMS企业的新项目产品开发的软实力,也是我们判断一家BMS企业时可以最先关心的。

企业所推产品的硬实力

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成熟,BMS早已不是一项高大上的技术,很多初入行业的公司亦可在很快的时间内推出一款甚至包含“主动安全”“远程监控”的完整产品,但是另一方面来讲,推出了“主动安全”,且能够支撑很大的均衡电流就说明了你这款产品很有竞争力了嘛,晓宇并不认同。目前的市场并不是需要一个功能齐全的产品,而是需要一个适用使用场景的产品,拥有更多的复杂功能势必增加产品的失效概率,也势必增加产品的成本。为什么之前我们要强调去做功能安全,正是因为根据功能安全去开发都需要一个先定性再定量的过程,根据安全等级去开发,去选型,计算出每一个需要的电容,电阻的值,而不是拍脑袋去开发出来的。而随着技术的应用,BMS的产品成本的压力将远比想象的来的要快。

图2.来源:UBS+Evidence+Lab+电动车拆解报告

从图2可以看出,令瑞银的分析师们大跌眼镜的是,类似BMS为代表的一类电子元器件成本远比想象中的要低(估算500美元,实际仅222美元),其实也从另一方面佐证了BMS技术成熟度远比想象的要快,其本质也无非是一款汽车电子产品,而整车厂对于这类产品所关心的一定是保证冗余情况下,功能够用,成本最低。

所以未来的BMS产品一定是精细化的符合用户使用场景的,同时拥有极高的性价比,例如随着电池技术的成熟,单体一致性的提升,是否还需要在乘用车领域推主动安全,在储能领域是否可以推出只带电压温度采集功能的BMS标准模块,都是BMS企业在推出产品时需要思考的。因此BMS企业能否推出一块在所在应用领域内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是一个企业的硬实力。

原标题:BMS企业如“雨后春笋”,谁能“长大成林”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