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财政部等4部委发布的《关于调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设置中央和地方补贴上限,引导企业不断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
“汽车产业,包括新兴的电动汽车一直很受各级政府关注,这与其产业链条长、对经济带动作用大有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永伟对记者分析。
张永伟分析,为发展电动汽车,地方政府出钱、出地、给市场,打造配套环境,全方位招商引资。这些政策在扶持本地产业、支持本地企业、市场推广等方面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但是其中不少做法已经扭曲为地方保护,造成市场分割,并进而成为制约电动汽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为此,张永伟建议,应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找到关键节点,在制度上彻底打破地方保护,尽快形成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地方保护的五大手段
《21世纪》:你如何评价地方政府的市场保护性措施?
张永伟:地方对产业发展进行一定支持,是比较常见的做法,但过度支持就不利于产业和地区的长期发展。从地方出台文件和实际实施来看,地方壁垒最严重的地区,往往是发展和推广电动汽车较积极的地区。
积极的城市有很多措施,比如通过对2013年以来各地方政府颁布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相关政策进行分解,大致包括地方目录和地方标准、补贴、在本地设立法人单位、技术路线和认证等方面。
具体来说,首先,要求在本地设立法人单位和建立工厂。为支持电动汽车早期推广,中央与地方财政对电动汽车企业,根据其产品的不同提供不同程度的补贴。早期有的纯电动客车的单车补贴高达100万元,其中地方承担50万元。为了不让肥水外流,很多地方要求拿补贴的企业必须在本地注册或本地建厂,否则不给补贴。可以说,地方补贴已成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
其次,以超国标的指标或本地特定的技术要求设立准入门槛。全国统一市场形成的关键是要有行业的全国标准,不能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标准,否则会让生产企业无所适从。但一些地方为了支持本地制造的汽车,量身定制一些本地标准,以此限制外产汽车进入本地市场。如有的地方以采用高于国标的指标为本地市场准入门槛,名义上是为了选择更优的产品,但由于地方指标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实则是为本地企业量身定制,也剥夺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还有的地方在国标的基础上另行增加一些技术指标,由于汽车产品改动周期相对较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厂商的进入。各地标准不同,不仅导致单一产品很难形成规模化,而且也必然造成充电设施不能互联互通,让电动汽车消费变得更加不方便。
北极星储能网官方微信
7月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创新和完善促进绿色发展价格机制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大峰谷电价实施力度,运用价格信号引导电力削峰填谷,利用峰谷电价差、辅助服务补偿等市场化机制,促进储能发展。该政策的出台,意味着储能峰谷价差套利模式获得官方认可。紧随其后,江苏、陕西也相继出台配套政策,
>>更多新闻排行榜
关闭
重播
关闭
重播
关于北极星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媒体报道 | 营销方案 | 成功案例 | 招聘服务 | 加入我们 | 网站地图 | 在线帮助 | 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 © 1999- 北极星电力网(Bjx.Com.Cn) 运营:北京火山动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证080169号京ICP备09003304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4458号电子公告服务专项备案
关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