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综合评论正文

国产增湿器如何突破外资包围圈?

2021-02-24 09:18来源:高工氢电作者:司玉国关键词:增湿器燃料电池氢燃料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燃料电池各个环节的国产化进程加快,其中就包括长时间依赖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增湿器

(来源:微信公众号“高工氢电” ID:weixin-gg-fcev 作者:司玉国)

燃料电池电堆在反应过程中,质子交换膜需维持一定的湿度以保证较高的反应效率,因此要求反应介质需携带一定量的水蒸气进入电堆,这一步通常通过增湿器来实现。

增湿器是燃料电池得以高效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由于增湿器技术门槛高、市场容量相对小,截至目前国内能真正实现增湿器商业化的企业并不多。这一片市场长时间被韩国科隆(KOLON)、德国科德宝、恩福商业等几家国际公司占据。尤其是韩国科隆,几乎是一家独大。

而随着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快速放量,增湿器作为关键零部件吸引越来越多国内企业涉足其中,增湿器原有格局或将很快被打破。

市场与政策双驱动,国产增湿器暗流涌动

增湿器被称为燃料电池的“肺泡”,是燃料电池系统中为燃料电池进气加湿的关键零部件,它的存在可以确保质子交换膜处于合适的水饱和状态,保持较高的电导,使燃料电池得以高效工作。

目前国内增湿器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原因是韩国科隆等企业在增湿器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产品寿命整体表现较为不错;而与之相比,国内企业由于增湿器技术门槛高、市场容量小等原因参与其中的屈指可数。

随着国内伊腾迪、魔方新能源、同优汽车、天朤(江苏)氢能源等企业陆续推出相关产品,这种局面已经出现“破冰”迹象。

魔方新能源副总经理万静透露,公司第一代增湿器产品(80kW级)在2020年第三季度正式推出后,先后通过了国内多家客户的测试,2021年已确定可形成批量供货,2021年魔方新能源还将完成120kW级的增湿器的研发并也将推向市场。

天朤(江苏)氢能源以国内外合作方式也已经成功研制出针对国内市场的增湿器,目前正处于客户验证阶段,3月初完成验证后将进行小批量生产正式推向市场。

基于国内企业的良好表现,高工产研氢电研究所(GGII)预测,2021年国产增湿器可实现批量上车应用。

事实上,近年来着手于增湿器研发与生产的国内企业不止上述几家,还包括上海华熵、越博动力、恒劲动力等。一位不愿透露太多的零部件企业代表表示:“以免外资品牌降维打击,我们一直都比较低调,没有对外公布我们的消息。”可见国内增湿器市场已在暗潮涌动。

什么原因让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押注”增湿器?GGII认为是市场、政策等多重因素驱动的结果。

一方面,下游市场需求扩大。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为80.4MW,同比下降36%。下降原因主要是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专用车产量下降,导致上游氢燃料电池装机量下降。但是,这并不妨碍国内燃料电池系统市场将迎来快速成长期。

2018年-2020年中国氢燃料电池系统装机量(单位:MW,%)

01.png

GGII预计,随着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加之国内经济企稳、地方财政刺激,预计2021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国内燃料电池系统市场势必也将快速提量。增湿器作为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自然也将释放出较大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国家倡导燃料电池全产业链自主化,增湿器实现国产化符合政策导向。此外,燃料电池市场有强烈的降本需求,并希望充分保障供应链安全。相对高价且不可控的外资品牌,国产品牌在价格、供货、服务等方面更有优势。企业投身研发增湿器,促进国产化替代,是下游客户的迫切需求。

两种策略,欲与外资品牌“试比高”

虽然有“天时、地利”,但要真正拿下增湿器市场并不容易:一是国内在增湿器的研发上本身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二是核心技术膜管材料有待突破。

“增湿器要真正实现国产替代,如果全靠国内企业自身的力量去完成,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完全的国产增湿器产品在局部细分市场可能会获得一些份额,比如一些对价格比较敏感的项目,会青睐相对有价格优势的国产增湿器,但从整体的性价比上,要想对标国外品牌,或冲刺占据一半的市场份额,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天朤(江苏)氢能源总经理杨田明表示。

为了缩短国产化替代的时间周期,以尽快从外资品牌手中抢食份额,目前国内企业有两种策略:

一种是与外资企业合作研发增湿器,其中核心部分膜管材料借鉴吸收韩国企业技术,产品和市场方面则发挥企业自身长处,双剑合璧,以最快效率推动国产化替代。“这样,三年内,我们不仅能够在膜管材料上实现自立与超越,还能够抓住市场,形成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一位企业负责人如是表示。

一种是完全自己研发,以高性能指标、低价策略及定制化开发为武器向外资品牌发起进攻。这类企业认为,韩国科隆虽然在国内已经形成一定品牌基础,但它的劣势也很明显:售价高、商务条件差及供货不及时,而这正是国内增湿器自主品牌的机会。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像增湿器这类关键零部件,早些年在国内几乎买不到,都要靠国外进口。现在国内企业或将改写这一格局,欲与外资品牌在增湿器上 “掰掰手腕”。

“我认为增湿器的市场蛋糕未来会很大,现在我们都在找自己的位置,未来市场不会由科隆一家独大,国产品牌占据一定市场份额是必然趋势。”一位业内人士信心满满。

机会与挑战并存,增湿器发展掀起新变局

众多的参与者将激活增湿器市场,有望很快打破外资主力的拘囿,推动国内燃料电池产业链的自主化发展。这一点意义重大。但是,对于有意在增湿器领域分一杯羹的企业而言,潜在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结合自身拓展经验认为,国产化替代增湿器尚有几大挑战:“国产增湿器尚需要增加经验积累以及更多更长久的可靠性测试数据;现在很多企业参与增湿器的国产化,这些企业可能还会面临政策风险,以及行业技术更新迭代过快的风险。”

他同时也指出,现在已经有企业在想办法在设计中去掉增湿器,或者将增湿器与中冷器组合到一起。“目前小型的电堆很多都无需增湿,大型的电堆由于自身性能提升,对于湿度的要求也在慢慢降低。”

这些担忧确实也是悬在每一位增湿器国产化企业头顶的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

从目前势头看,在风险与挑战面前,国内企业选择了拥抱和迎接新的发展机会,推动国产增湿器市场逐步“活起来”和“火起来”。增湿器已掀起市场发展新变局,相信不久的将来,增湿器国产品牌能够实现自主制造,与外资增湿器品牌展开面对面的直接对话。

原标题:国产增湿器如何突破外资包围圈?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增湿器查看更多>燃料电池查看更多>氢燃料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