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应用综合评论正文

能源“新基建”的现实潜力与挑战

2020-04-15 08:36来源:中国能源报作者:栗楠 陈睿欣 王芃关键词:用户侧储能能源互联网电力新基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新基建”给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机遇。其中,数字信息化建设成为重要发力点。要实现能源“新基建”的显著社会效益,还需高度重视“客户价值驱动”理念、重新探索能源投资建设规律、适应较长的能源企业数据服务价值链、攻关解决“新基建”整体面临的“核高基”等技术短板。

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出“新基建”部署,“新基建”一词迅速被推上风口浪尖。事实上,“新基建”已经提出一年有余,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了“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对“新基建”的首次定义。随后“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央的密集发力下,工信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纷纷加快“新基建”工作部署,多地政府也明确将“新基建”纳入发展规划,在疫情挑战之下行动更显迫切。能源行业具有公共事业属性,更应在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担当作为。因此,能源行业发力“新基建”,必将促进行业本身和经济社会的双重进步。

“新基建”带来“新机遇”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思路指导下,我国能源结构由原煤为主加速向多元化、清洁化转变,发展动力由传统能源加速向新能源转变,能源转型已取得重要进展。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消费强度依然较高。据测算,2018年我国每创造1百万美元的GDP需要消耗241吨标油,超美国2倍,是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3-4倍。随着分布式能源、用户侧储能、电动汽车等交互式能源设施的快速发展,各种新型用能形式不断涌现,需要协调统筹多种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新基建”时代,无疑给能源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战略选择机遇。

一是有助于提高综合能源利用效率。传统能源系统建设以单一系统的纵向延伸为主,能源系统间物理互联和信息交互较少。5G超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信息传输性能及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可加速整合区域内石油、煤炭、天然气和电力等多种能源资源,实现不同能源子系统之间的优化运行、协同管理、交互响应和互补互济,在满足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时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进而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

二是有助于加快能源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处理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为“能源互联网”建设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是固有资产升级和新型业务发展的关键驱动力。能源企业借助“新基建”,可吸收数字化时代赋予的科技力量,充分释放产业互联网的连接、融合、共享价值,在推进企业转型的同时助推行业转型,顺应新时代发展步伐。能源企业依靠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精细化运营和精益化管理水平,做好与数字经济、实体经济融合的远期布局,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

三是为能源未来业务提供更多“蓝海”。正如4G推动了消费互联网的发展,带来零售、餐饮、出行等各方面的变革,5G时代将能源基础设施与数字基础设施相结合,结合必然衍生出更多能源产业新业务。例如将分布式光伏与5G、储能等结合起来的“光伏+5G通信基站”模式,可通过通信基站网络配置储能电池,形成庞大的分布式储能系统,实现用电高峰和用电低谷阶段的灵活调配;基于“微网+充电桩”的智能微网一体化储充系统可同时实现储能服务、充电服务和电动汽车检测服务。通过大量数据采集应用和资源整合共享,将有力提高能源系统的“智慧化”。

数字信息化建设成发力点

“新基建”的数字化属性决定了其数字经济增长的基础地位。对于能源企业来说,从能源供给到能源服务,再到生态圈构建,通过数字信息化建设,可助力能源供给绿色低碳化、能源利用节能高效化和能源运营模式生态化。

在主体能源供给方面,基于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利用能源生产段智能感知和智能终端,建设全时空状态监测与智能控制中心,完善实时预测、智慧调度、精准预警和智能运维功能,打造能源主体协调互补、能源网络高效互联的智慧能源供给系统。

在综合能源服务方面,利用数字信息化技术破除传统多类型能源供给之间的壁垒,在全能源供给链上促进电油气等能源领域深度融合,面向工业园区,以物联网为基础,利用5G区域无线通信技术将园区内分布式电源、冷热电负荷和储能聚合成虚拟可控集合体,引入冷热电三联供CCHP、电转气技术和相变储能等能源转换技术,实现多类型能源供给互联互通,并通过园区智慧能量管理系统,协调优化园区能源供需潮流路径,达到降低能源损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提高供能可靠性的目的。

在能源生态圈构建方面,聚集综合能源服务商、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终端用户、政府及行业机构、金融及投资机构、科研机构及高校、小微企业和创客等产业相关方,整合综合能源服务全产业、全服务、全价值链资源,通过信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带动更多市场主体参与能源互联网的价值创造和分享,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互利共赢的能源互联网新生态。

能源“新基建”面临四大考验

能源行业通过开展“新基建”,实现信息的高效整合和各种能源及资源的集中优化,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将与能源系统、社会民生、城市建设等共享红利,进一步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升级、推动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助力国家治理水平提升,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但建设能源“新基建”仍面临诸多考验。

首先,要高度重视“客户价值驱动”理念。抗击新冠疫情以来,降低社会用能成本的必要性进一步凸显,能源企业需要主动而为、化危为机,通过充分利用信息科技,提供高品质能源服务等方式,加速推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就“新基建”的范畴而言,能源行业的竞争视域已经不是简单的社会认可的压力,而是其他互联网类型企业的实实在在的替代竞争可能性。能源行业要加快能源系统智能化进程,满足国民经济对于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其次,能源投资建设规律需重新探索。传统的能源规划和投资建设往往根据能源需求增长情况确定,而“新基建”情况下设备投资主要是根据“数据密度”而非“能量密度”,是用数据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如何准确把握“新基建”的促发展、重变革来进行精准投资,在经验并不丰富情况下会有反复和前进中的波折。

再次,能源企业数据服务价值链较长。相较于成熟的消费互联网行业,能源互联网的数据经济价值回收期长,数据不能直接变成客户价值,而是需要结合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实现综合能源服务交付。即便是大数据售电分析,仍需经过大量的筛选和雕琢后,配合售电公司、数据分析方甚至金融机构合力形成售电套餐才能实现价值体现。只有形成生态,整合工作流程,将数据融入生态,才能获得最大的价值。

最后,“新基建”整体面临“核高基”等技术短板。我国在核心电子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方面过于依赖发达国家,此外,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器件、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技术对外依存度也较高,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成为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掣肘。

(作者均供职于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原标题:能源“新基建”的现实潜力与挑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用户侧储能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电力新基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