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氢能氢能交通氢燃料电池汽车政策正文

山东2020年将出台《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布局建设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

2020-03-17 09:25来源:北极星氢能网关键词:氢能氢能产业燃料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山东省政府日前印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其中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指出,将加快“外电入鲁”步伐,推进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全年接纳外电1000亿千瓦时以上;实施非化石能源倍增行动计划,编制实施海上风电规划和氢能发展中长期规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进一步提高。此外还将出台《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构筑济南“中国氢谷”、青岛“东方氢岛”两大高地,着力打造鲁氢产业带,布局建设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实施2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争取将氢能源等山东省具有优势的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布局。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0年1月18日山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

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0年计划草案的安排意见,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9年,全省人民在中共山东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大力实施八大发展战略,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重点任务较好完成。

(一)“六稳”工作加快落地,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出台推动“六稳”工作落地见效的30条意见,积极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冲击,切实稳住经济运行基本面,全年生产总值增长5.5%。一是需求总体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在高基数上有所回调,投资结构更加优化,投资效益稳步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4%,医养健康、文化创意、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逐步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总收入11087.3亿元,增长12.1%。外贸进出口增长5.8%,其中出口、进口分别增长5.3%和6.4%,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加快向依靠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二是供给质量提升。粮食总产连续6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畜牧业、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77万亩。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深入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成果广泛应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8.2%。三是就业物价平稳。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超额完成年度计划;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9%。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2%。

(二)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推进,经济结构加速升级。颁布实施《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综合试验区建设各项任务有序落地,经济结构提档升级态势强劲。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十强”产业培育加快突破,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化工、现代金融5大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左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两年多来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过11万家,关停化工生产企业1500多家,化工园区从199家压减到85家,经济结构的重化特征得到改善。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工业增加值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支撑工业稳定增长的主导力量,特别是钢铁、石化等重大产业的布局调整,为未来山东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石。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互联网相关服务、商务服务、软件信息服务等行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51.4%、19.7%和16.9%,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4%。二是“四新”经济加快发展。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四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正在有序替代旧动能,海洋工程装备产值增长30%以上,智能装备、高速动车组等新产品产量均增长20%以上,可穿戴智能设备、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分别增长37.8%和63.2%,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19.6%,全年“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44.8%,新动能成长态势更加明显。三是重大项目支撑加力。前两批865个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104个省重大建设项目,分别完成投资2407亿元和1172亿元以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沿海港口、运输机场资源整合迈出实质步伐,济郑高铁山东段、鲁南高铁菏泽至兰考段、济莱高铁、黄台联络线等4条高铁开工建设,鲁南高铁日照至曲阜段建成通车;濮阳至阳新菏泽段等5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青兰高速东阿至聊城等9条建成通车。海阳核电一期、山东—河北特高压交流环网等重大能源工程建成投运。四是创新创业能力增强。深入实施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布局建设22家“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启动了51个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加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揭牌成立,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62家,总量突破1.1万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0.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遴选聚集“高精尖顶”人才523名。

(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发展动力加快提升。抓紧抓实各项先行示范任务落地落实,多重战略叠加优势进一步凸显。一是城乡区域格局不断优化。乡村振兴蓄势突破,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6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创建国家级示范园、产业园,集中实施“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和美丽村居“四一三”行动,潍坊“三个模式”带动示范作用增强,并涌现出济南章丘三涧溪、菏泽农村电商、临沂金丰公社、聊城茌平耿店等一批新典型。积极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重大机遇,出台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方案,深入谋划构建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区域发展新格局,突破菏泽鲁西崛起各项政策加快落实,区域协调均衡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济青局部片区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涵盖济南、青岛、淄博3市10个县,试点面积位列全国第2。二是陆海统筹优势不断放大。深入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省级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达到107处,海洋特色园区32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达到44个、占全国40%,长岛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海水淡化、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生产基地,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三是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加力突破。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获批,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创新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机制,威海市与韩国仁川签署“四港联动”打造东北亚物流中心合作协议;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15.9%;积极打造国际物流通道,“齐鲁号”欧亚班列开行1054列;“双招双引”成效持续显现,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517家;实际使用外资146.9亿美元,增长18.6%。

(四)重点改革加快突破,制度红利持续释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一是营商环境持续改善。集中推进“一窗受理、一次办好”改革,省级新取消行政权力事项10项,承接下放管理层级行政权力事项9项,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全面落实“3545”目标。市场主体蓬勃发展,新登记市场主体216.8万户,增长29%,总量达到1038.5万户。二是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出台实施《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54家开发区体制创新试点单位内设机构撤减64.9%,代管乡镇压减46.2%,试点任务基本完成。三是减税降费成效持续显现。通过落实各项税收减免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降费等政策,全年为各类市场主体减税降费超过1500亿元,为企业抗击外部风险、加大研发投入、增强活力后劲等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推进,省属国有企业利润总额727.4亿元,增长10.8%。成立省投融资担保集团,构建起覆盖全省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基本完成,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在全国率先启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试点全面铺开。深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深化电力体制改革,一般工商业用电在2018年降价10%的基础上,再降10%,全年减少用电成本65亿元。实施“红黑名单”制度,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更加健全。科技教育、医药卫生、公共资源交易等各项改革均取得积极进展。

(五)短板弱项加快补齐,发展底板更加牢固。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一是精准脱贫攻坚成效明显。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重要位置,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建立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取得决定性进展,省以上补助资金到位率98%,27个外迁社区主体全部封顶,旧村台和筑堤保护工程全线开工,临时撤离道路完工率达到86.7%。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后续扶持工作全面展开。二是污染防治攻坚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四减四增”行动,坚决打好八场标志性战役,二氧化硫平均浓度持续下降,16市建成区内的166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部完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达到24%。土壤、水、农村面源污染等防治成效明显,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采煤塌陷地综合治理等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加快推进。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成效明显。担保圈担保链风险有效化解,不良贷款处置力度加大,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金融风险防控、非法集资防范打击等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区间。

(六)民生福祉加快改善,共享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加强社会民生保障,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新提升。一是民生保障水平明显提升。民生支出持续加大,一般公共预算中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占比达到79%;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和9.1%。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组织开展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资金11.4亿元,惠及1.9万户企业、379万职工。基本建成棚改工程18.7万套,农村危房改造4.4万户,开工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1.6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由490元提高到520元,大病保险筹资标准和医疗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切实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等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民生兜底工作进一步夯实巩固。二是公共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突出解决教育均衡问题,全省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超额完成年度目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人均经费标准达到69元,医养结合示范省建设进展加快,康复大学筹建有序推进,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签约项目加快落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质子治疗中心等进展顺利。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挂牌成立,孔子博物馆建成开放,全省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全覆盖。三是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成功应对“利奇马”台风灾害,突出“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以补齐水利建设短板为重点,累计实施重点防洪减灾工程项目1.3万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持续巩固深化。“法治山东”“健康山东”“食安山东”建设加快推进,国防动员、人防消防、档案史志、地震气象、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2019年,山东经济从质量结构到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全面加快脱胎换骨的系统重塑,出现了带有趋势性和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更加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和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定不移地加快高质量发展,凝聚了“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强大动力。二是更加深入扎实地实施八大发展战略,聚焦发力、纵深推进、强势突破,一系列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各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引领示范意义的经验模式,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为高质量发展积蓄了新的后劲和能量。三是更加坚定战略定力,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中美经贸摩擦、内需动力不足等叠加带来的困难挑战,坚决打破传统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加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传统动能展开大规模提升改造,新动能千帆竞渡,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建设,加速迈向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快车道。四是更加注重以开放促发展,紧紧抓住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总体方案获批重大机遇,成功争取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和“山东—日本对话机制”等重大平台相继落户我省,赴京沪雄安对接合作,倾力构筑创新发展平台、聚集优势资源,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全球目光更加关注山东、看好山东,国际国内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向山东聚集。五是更加强化制度供给,深入实施“一次办好”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流程全面重构、优化、升级,深化国企、财税、电力等领域改革,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颁布实施企业投资核准和备案办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各项举措有效激发了市场活力。六是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保基本补短板,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小康社会成色,也拓展了新兴消费的空间。七是更加鲜明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导向,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工作落实年”和“七赛七比”,全省上下谋发展议发展、想干事真干事的氛围愈加浓厚,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紧迫感责任感不断增强,冲破藩篱、抢抓先机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蔚然成风。总的看,山东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越来越足,高质量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强,正向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全省人民期盼的方向在变。

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挑战增多。一是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具有引领性支撑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偏少;传统消费疲弱与新兴消费缺少热点并存。二是传统产业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回落,支撑企业效益增长的能源、原材料行业难以持续;新经济正在成长,但规模不够大、速度不够快,缺乏引领性的爆发点和增长点,传统产业“量大势弱”和新经济“势强力弱”碰头叠加。三是工业生产后劲不足,制造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创新投入不足,产业生态不完善不系统,实体经济在发展动力和要素吸聚上困难加大。四是民生领域短板仍然较多,就业形势稳中承压,养老、托幼、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和质量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巩固脱贫成果任务仍然较重。五是金融信贷、政府债务、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对上述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认真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和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的决战决胜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意义重大而深远。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金融风险上升,地缘政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中美经贸摩擦将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造成扰动,进一步影响社会预期。从国内看,经济长期向上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有效需求总体趋弱,制约新动能成长的因素较多,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尚未根本缓解,环境污染防治任务仍然较重。从我省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快集聚,基础支撑不断增强。一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叠加集聚,八大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高质量发展前进方向更加明确、动力进一步增强。二是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我省要素市场化、“一次办好”等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制度创新、流程再造步伐加快,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六稳”落地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这些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注入新的动力。三是我省有1亿人的强大国内市场,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城乡市场空间广阔,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蕴含巨大潜能。四是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项目陆续开工建设,2018年以来新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3万多个、总投资7.4万亿元;2020年省级重点调度、保障和推进的省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等重点项目1000个以上,总投资2.8万亿元。五是乡村振兴和海洋强省战略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布局全面展开,省会、胶东和鲁南“三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城乡、陆海、区域统筹发展都孕育着新的机遇。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将极大振奋广大干部群众的斗志和激情,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只要我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委的决策部署,坚定信心、保持定力,乘势而上、主动作为,最大限度用好有利条件、化解不利因素,创造性地担当落实,就一定能够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综合以上分析,做好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贯彻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方针,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深入实施八大发展战略,扎实开展重点工作攻坚行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一)经济增长

1、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主要考虑:一是2020年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引导各级坚持稳字当头,促进经济筑底回升。二是落实“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总要求,充分体现作为东部经济大省服务全国大局的责任担当,达到或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是我们的工作底线。三是充分衔接“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等目标任务,并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提质增效留出一定空间。四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潜力、韧劲和回旋余地较大,实现6%以上的增长是有支撑的。综合考虑,在保持稳的前提下,积极作为,聚力求进,经济增长安排6%以上比较切实。实际工作中,要引导济青烟三核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转型任务重的地方要着力提质升级,经济后发地区要加快追赶步伐。

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以上。受经济下行、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因素影响,2020年各级财政收入增长的基础仍不够牢固,一些地区面临较大的减收压力,全省财政收入安排要适当留有余地。同时,在剔除减税降费政策翘尾等因素后,全省财政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是相适应的。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以上。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对投资的拉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加之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实现稳定增长。加快塑造内需驱动型经济新优势,特别是医养健康、家政服务、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夜间经济等潜在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能够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4、外贸进出口稳中提质,吸引外资保持稳定,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部环境仍具有很大不确定性,但随着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纵深推进,新兴市场开拓力度不断加大,预计外贸进出口规模能够保持稳定。高水平推进“双招双引”,打造重大平台,利用外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民生

5、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市场主体增势良好、服务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等积极因素不断积累,6%以上的经济增长能够提供110万人以上的就业岗位。同时也应看到,稳就业的任务比往年更为艰巨,要把稳就业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主要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低位回升并向下游传导、服务类价格保持较快上涨等新涨价因素较多,输入性和结构性涨价因素并存,物价水平整体处于上涨区间。但全省市场供给需求总体平衡,也决定了物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基础。

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左右,其中城镇和农村分别增长7%左右和7%以上。居民收入增幅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与生产总值增幅基本一致,体现了民生优先的发展导向;工作中力争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有利于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协调发展。

8、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持续加大财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进一步提升共享发展保障能力。

(三)高质量发展

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工业将保持稳定增长,质量效益持续提高。

10、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服务业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

11、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我省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出台了深化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意见等顶层设计,各级科技研发投入将进一步增加。考虑到要率先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安排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是积极可行的。

12、“四新”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左右。“四新”经济是新动能的重要标志。2018年,我省“四新”经济占比为25%,2019年达到28%,2020年要力争达到30%左右。

13、海洋经济增加值增长10%左右。聚焦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加快陆海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14、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瞄准产业发展布局的薄弱环节,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扩容倍增。

(四)三大攻坚战

15、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16、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降碳约束性指标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这些指标都是约束性的,必须狠抓政策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具体目标待国家正式下达后组织实施。

17、政府债务综合债务率继续保持下降态势,银行贷款不良率同口径比2019年下降。具体工作中要抓好重大风险排查处置,守好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三、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一)着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增长。聚焦补短板、调结构、惠民生重大工程项目精准投资,培育消费新增长点,以强大国内市场潜力稳定经济增长。一是坚持把优质项目建设作为重中之重。(1)严格按照“四个一批”的要求,把全省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全部纳入调度范围,以季度为周期,梳理形成“四个一批”项目清单,纵向实施省、市、区县分级管理,横向优选形成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社会民生、重大平台四大领域重大项目工程包,全力以赴抓落实、抓推进,确保每季度开工一批、竣工一批。(2)聚焦交通、能源、水利、城建、发展平台、工业技改、社会民生、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重点投资领域,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拉出项目清单、责任清单,实施动态滚动管理,形成项目接续有力的良好格局。(3)加大力度抓好省级调度管理的省重大项目、新旧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和“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突出增强省重点项目引领支撑作用。(4)对国家已批复的政府债券支持项目,逐个项目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开工的时间节点、推进措施、责任主体和资金拨付进度,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有效拉动;再谋划储备一批专项债券项目,全力争取国家扩大我省2020年新增债券额度。(5)强化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保障机制,加大对土地、煤耗和能耗指标的统筹,筹建山东省(区域)用能权交易中心,提速规划选址、用地用海、能评环评等办事流程。及时汇总梳理影响重大项目落地的难点堵点问题,形成《重大项目落地亟待解决问题清单》,实时开展专题会商,提升多部门联动的重点项目落地难题解决机制。二是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突破行动。按照“在建提速、提前开工、尽早竣工”的要求,加快四类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完成投资1800亿元。高铁,开工京沪高铁二通道天津至潍坊段、潍坊至烟台、莱西至荣成、济南至滨州、济南至枣庄铁路(旅游高铁)等5条高铁项目,加快京雄商高铁、京沪高铁二通道潍坊至新沂段、青岛西至京沪高铁二通道、德州至商河等4条高铁项目前期工作,潍莱高铁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济南至潍坊、临淄至临沂等5条高速公路,济南至泰安等14条竣工投运;港航,加快威海机场扩建等4个在建机场项目,开工济南机场改扩建、济宁机场迁建项目,建成运营菏泽机场,开工建设日照港岚山港区二期、小清河复航等航运项目。轨道交通,加快济南地铁R2线建设,青岛1号线北段通车运营,积极推进济南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以及济宁、潍坊、淄博等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报批。能源:完成投资500亿元。开工建设海阳核电二期、龙口南山LNG等重大项目,积极推进日照港LNG接收站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外电入鲁”步伐,推进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工程前期工作,全年接纳外电1000亿千瓦时以上;实施非化石能源倍增行动计划,编制实施海上风电规划和氢能发展中长期规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进一步提高。水利:实施各类水利工程1600个以上,完成投资300亿元。加快推进东平湖蓄滞洪区防洪安居、小清河防洪综合治理、老岚水库等重点项目建设,编制南四湖综合治理规划方案。新基建:抓住国家布局的窗口期,围绕5G、云平台、超算中心、人工智能、区块链、工业互联网等,制定出台新基建加快发展实施意见,建成5G基站4万个。三是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入。滚动实施“万企万项”技改工程,定期发布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导向计划,分门类、行业、企业三个层次开展技改项目策划储备,完成技改投资4000亿元以上。统筹相关财政资金,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加快投资,通过贷款贴息、专项补助、股权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实施“建链、补链、强链”的技改项目。四是集中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做好全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工作,制定《全省老旧小区改造提升技术导则》。将改造范围扩大到2005年前建成的小区,优先安排水电气暖路等基础设施亟需更新、公共服务设施亟需补齐的小区,全年改造40万户以上。实施好烂尾楼和闲置厂房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闲置厂房完成整治任务的60%以上,严防新增烂尾楼,切实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五是大力挖掘消费需求潜力。(1)大力培育信息消费,推广数字家庭应用示范,支持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建设。(2)开展家政服务业城市试点,重点扶持一批示范企业,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街道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150家、城市日间照料中心300家、农村幸福院300家。(3)实施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继续办好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持续开展“山东人游山东”活动。(4)繁荣发展夜间经济,推进济南泉城路等高品质步行街改造提升,创新发展“老字号”,打造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5)加快青岛、临沂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推进济南国际内陆港、日照港口型物流枢纽建设,积极创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开展供应链创新、城乡高效配送等国家级试点。深入实施农商互联,支持电商企业布局建设农村电商配送末端网点,打通农村消费“最后一公里”。

(二)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着力塑优产业生态,促进产业结构层次加速提档升级,实现新动能担纲挑梁。一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1)加快传统行业改造升级,全面落实七大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工作方案及配套政策,重点抓好沿海先进钢铁基地、炼化一体化、铝精深加工等重大项目建设。(2)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攻坚行动,突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开展大规模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变。(3)扎实推进现代服务业提质增效,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创新中心和特色小镇,分行业选树一批服务业领军型企业和创新发展标杆企业。加快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制造业全过程渗透,搭建数据托管、技术推广、管理咨询等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重点培育200个优势服务业载体项目,打造新的服务业增长点。二是大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1)瞄准“十强”产业,每个产业精选10个重大支撑性、引领性项目,抓好45个“雁阵形”集群和60个领军企业培育,集中要素资源,全力推进实施,形成“产业集群+领军企业+特色园区”的推进态势和“支撑项目+政策措施”的保障机制。(2)聚焦济南信息技术服务、青岛轨道交通装备、淄博新型功能材料等7个列入国家重点培育名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研究制定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支持领军企业牵头搭建研发、检测、孵化、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3)按照高端化、园区化、集群化、融合化发展方向,加快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实施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三百”工程,围绕“十强”产业,首批培植100家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100家具有“撒手锏”产品的关键零部件配套企业、100家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带动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良好产业生态。三是超前布局前沿引领性产业。(1)启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五年行动计划,建设50个数字经济园区,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工业互联网先行示范区。(2)支持济南、青岛、淄博等基础较好的市壮大芯片设计、封装测试产业规模,积极布局集成电路重大项目。支持德州建设大硅片项目。(3)抢抓区块链发展机遇,编制区块链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省级专业化园区,推动实体经济与区块链深度融合。(4)出台《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构筑济南“中国氢谷”、青岛“东方氢岛”两大高地,着力打造鲁氢产业带,布局建设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区。(5)加大海工装备关键系统、设备研制和标准规范制定,突出深海空间站、核动力平台等深海战略项目研发,省级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工装备关键技术转化平台和项目,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等高端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5%以上。

(三)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补齐短板固牢底板。巩固既有成果,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一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1)紧盯革命老区、黄河滩区、湖区、库区等重点区域和老弱病残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面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6月底前完成新排查危房和剩余的氟超标村改造任务;将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全部纳入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2)加快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切实推动26个专项方案落地见效,全面完成迁建各项任务,解决好60万滩区群众的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和后续扶持工作的长效机制。(3)巩固已有脱贫成果,落实消费扶贫、电商扶贫、生态扶贫等举措,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工作。二是切实加强污染防治。扎实开展“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打好八场标志性重大战役,严格执行逐步加严的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强力推进清洁取暖,全面完成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度,严格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完成农用地分类划定,开展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工作。健全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研究制定海洋、湿地生态补偿制度。强力推进煤炭消费压减工作,坚决完成年度压减任务。三是防范化解重大领域风险。大力推进“金安工程”,统筹运用过桥资金、担保置换、债权平移等方式,推动担保圈破圈断链,积极化解不良贷款,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金融债务行为,扎实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做好地方法人银行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指导各地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确保政府综合债务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四)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增强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把创新驱动摆在核心位置,全面构建协同高效创新体系,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一是完善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加快完善实验室支撑体系,推动争取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入列,建成4家山东实验室,完成省重点实验室重组。高标准推进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能源研究院建设,启动济南“中国算谷”规划建设,加快建设超级洁净、先进光源、生命暗物质探测等重大科研设施,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海洋模拟系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二是提升关键技术供给能力。(1)组织实施透明海洋、大洋钻探、燃料电池等8项大科学计划和超级计算、云计算、现代种业等12项大科学工程,聚力攻克一批标志性、颠覆性技术。(2)实施20项左右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争取将氢能源、量子技术、高速列车、盐碱地绿色开发等我省具有优势的技术纳入国家科技发展布局。(3)实施企业技术攻关“揭榜制”,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动态发布项目攻关指南,建立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揭榜”的市场化技术攻关机制,创新企业先行投入、产学研协同攻关、第三方评估验收等方式,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共性技术。三是培育壮大科技型企业。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国家云计算装备产业创新中心,推动有条件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人工智能、高端装备、新药创制等领域组建3-5家省级创新中心,加快提升产业创新水平。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力争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户,瞪羚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四是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构建融合创新生态圈,高标准打造30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探索事业单位+公司制、理事会制、会员制等多元化运行机制,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金融链一体化发展,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毛细血管”。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出台创业投资管理办法,创建20个省级创业型城市(县区)、60个省级创业型街道(乡镇)。

(五)突出特色优势培育,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示范板块。抓好国家赋予的乡村振兴、海洋强省重大示范任务,提升典型引领带动力。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1)聚焦“五个振兴”,深化“十百千”示范创建成果,完善齐鲁样板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考核体系,确保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2)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智慧农业、创意和康养农业向高端迈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新增高标准农田542万亩,持续抓好潍坊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3)紧紧围绕全面补齐“三农”领域短板,把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和美丽村居建设“四一三”行动,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条件。基本编制完成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稳妥推进合村并居。(4)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有偿退出等试点。加快海洋强省建设。(1)扭住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高端海工装备、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滨海旅游等重点板块,深入实施“透明海洋”、“蓝色药库”、海洋物联网等重大工程,加快省级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和海洋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产业集群。(2)加快推进国家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在深远海养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创新突破,培育一批海洋生态牧场综合体,全年新建20处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大力发展港口经济,编制港产城融合发展规划,高效配置港航资源,建立融合协调的港产城联动体系。(4)编制实施海岸带保护利用规划,严格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湾长制,加大陆域污染源治理力度,持续抓好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

(六)抓住用好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构建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新格局。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加快落实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实施方案,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统筹融合发展态势。一是全面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1)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超前谋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高标准编制出台《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全力争取我省更多的重大事项纳入国家规划。同步推进沿黄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引黄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提升改造等重点工程,高水平建设济南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黄河三角洲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渤海科创中心等沿黄区域创新中心,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讲好“黄河故事”,建设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打造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2)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对接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环渤海、中原城市群等发展战略,完善常态化对接机制,制定出台产业对接指导目录,精准承接高端产业和技术成果转移。对接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文化保护带,打造富有流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带和文化保护带。二是加快推动三大经济圈一体化发展。(1)做大做强济南都市圈,带动省会经济圈同城化发展,创新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治等机制,携手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2)突出强化青岛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胶东经济圈各市共建产业园区、科技创新、金融服务等区域合作平台,强化现代海洋、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协同发展,推行区域内社保和公共交通“一卡通”,全面提升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水平。(3)加快鲁南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聚焦突破菏泽、鲁南振兴,统筹考虑四市人口、财力等因素,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革命老区和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办法,建设乡村振兴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三是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出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实施城乡有序流动的户口迁移政策。统筹指导济南、青岛、淄博三市制定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开展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完善市场化运作模式,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公共停车设施、城市排水管网、综合管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全年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800亿元以上,新增海绵城市建成面积200平方公里,改造棚户区14.3万套。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释放市场主体新活力。以提升治理效能为目标,以流程再造、制度创新为重点,全面深化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1)抓好项目审批流程再造和权力下放工作,瞄准项目落地全链条,推动省级权力事项整体、协调下放,逐步建立容缺受理、办理、预批复制度,企业投资项目省级核准实行100%容缺受理。全面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责任。(2)深化“一次办好”改革,年底前全面推开政务服务大厅全领域无差别“一窗受理”改革。完善“一网通办”信息支撑,再推出一批面向企业和群众主题式服务流程标准和高频民生服务事项,推动在山东政务服务网和“爱山东”APP办理。(3)进一步“减权、放权、授权”,对拟下放济青烟3市的660项省级行政权力事项评估通过后,扩展到其他13市实施,6月底前将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全部调整由县级实施。二是加快推进专项领域改革。(1)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混改三年行动计划,对实施混改的省属一级企业同步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上市公司、科技型企业全面实行股权激励,扩大非上市企业试点范围。(2)全面推开“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实施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体系,配套实施资源要素市场化、差别化改革。(3)出台市场主体退出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覆盖各类市场主体的便利、高效、有序的市场化、法制化退出机制,提高市场重组、出清的质量和效率。(4)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快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积极推进地方税立法。(5)加快地方银行机构改革,稳妥推进农信联社改革和恒丰银行改革重组。(6)实施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加快推进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开展清理规范转供电环节加价集中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扩大电力市场化交易规模。推行石油、成品油管道运输价格改革,适时修订省内天然气管输价格核价办法。所有县(市、区)全部实施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计划)累进加价制度。(7)出台《山东省社会信用条例》,创建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8)制定《山东省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改进提升“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

(八)深入拓展开放合作,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优化开放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能级合作平台,塑造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一是全力抓好“四区”建设。(1)实施好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重点抓好112项试点任务,立足“首创”改革,从单个制度创新开始,逐步形成集成性成果。对35项特色内容深入挖掘,提炼成果,复制推广。制定《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2)组织实施好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拓展国际物流、商贸文旅、双向投资等领域合作,打造“一带一路”地方经贸合作全球化新平台。(3)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编制实施全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深化“党工委(管委会)+”改革试点,总结54家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4)整改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从体制机制、产业定位、功能创新等方面推动发展跃升。二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1)瞄准“一带一路”、日韩、欧盟以及南美等市场,坚持“一国一策”建立全方位经贸合作机制。支持企业通过内部挖潜、争取关税豁免、与客户共担关税、转口贸易等方式,稳定美国等传统市场。(2)推进与日韩在高端制造、医养健康、8K-OLED、氢能汽车、高端化工、服务贸易、海洋经济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依托日韩企业金融和渠道优势,共同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开展“日本—对话山东”活动,办好大阪山东商品展等重点展会,加快建设日韩跨境电商高速通道,加快提升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中韩(烟台)产业园建设层次水平。(3)支持市场采购贸易、外贸综合服务、保税展示交易等健康发展,扩大机电、高技术产品出口,促进金融、文旅、设计等服务出口,探索跨境电商进出口、数字化贸易,创新多式联运等海关监管模式。三是精准推进双招双引。(1)聚焦八大发展战略和“十强”产业,围绕产业集群、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等,引导各地搞好专业化产业链条设计,强化产业入群企业上下游的内在关联强度和横向配套紧密度,谋划储备和招引一批重大项目。(2)对带动性强的重大招引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实施全流程跟踪服务,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全力保障优质项目落地,争取中国东方航天港等重大项目落户山东。加强与世界500强、行业500强、民营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的深度对接,对合作意向项目逐个落实建设条件,提高合同转化率和项目落地率。(3)高水平建设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区,每个园区选择1-2个支柱型特色产业,突出产业生态优势,实施“标准地”招引,打造国际一流的招商先行区,形成千亿级以上有带动力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4)筹备好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第二届儒商大会、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世界海洋发展大会等,推动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升格为国家级论坛。(5)深入实施“人才兴鲁”行动,积极构建更加灵活开放的引才用才机制,引进培养一批战略性科技人才、优秀企业家管理团队和专业技术人才。

(九)扎实做好民生保障工作,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着力办好民生实事,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一是千方百计稳就业。完善稳就业政策措施,统筹抓好高校毕业生、去产能职工、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各类群体就业,实施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用好失业保险基金,支持职业技能提升,全年培训100万人次以上。健全落实企业裁减员报告、失业风险预警等制度,牢牢守住就业基本盘。二是加强保障兜底线。(1)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制度。建立医疗保障筹资长效机制,全面实现基本医保市级统筹。加强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医保监管、社保关系转移接续等系统建设。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指导各地科学确定城乡低保标准。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权益保障工作。(2)密切关注粮油肉蛋菜等重要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完善市场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完善生猪储备调节制度,保障市场均衡供应,确保市场不断档、不脱销。三是完善服务增福祉。(1)组织实施好教育现代化、全民健康保障、文化旅游提升、社会服务兜底、公共体育普及和公共实训基地等六大公共服务工程项目,策划储备800个以上社会民生重点建设项目,列出清单、排出工期、加快实施,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2)继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完成第三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以上,普惠率达到80%以上。持续实施解决大班额问题工程,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启动实施重点建设大学计划和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组织实施好济南、青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积极创建山东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试验区。(3)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药品招采、医疗服务价格、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推动基层服务能力水平提升,50%的县级综合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标准。加快推进康复大学、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4)加快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齐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好尼山圣境二期、稷下学宫等项目,编制《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山东省规划》,谋划推进济南-泰安-曲阜文化带、胶东半岛旅游黄金带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强化治理保平安。落实社会矛盾排查预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加强食品药品、消防和危爆物品安全监管。完善应急救援信息共享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巩固提升扫黑除恶成果,确保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十)提振发展信心,进一步凝聚增强社会预期。提高预期研判引导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营造良好政策环境,促进全省经济进一步向上趋强。一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有针对性地主动引导市场预期,强化经济形势监测预警和分析研判,常态化开展新闻发布、宣传报道和专题培训等,动态解读全省宏观经济运行、年度思路计划、长期规划编制、重大事项推进、重大工程进展等信息。加强舆情应对和处置,及时澄清不实信息,客观准确地传递积极信号。二是加大政策引导和落实力度。开展政策“进基层、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加强政策宣讲和督导,让市场主体准确理解政策、正确利用政策,切实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引导各项政策直接传递到市场主体。完善社会听证、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等制度,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增强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深入挖潜拓展要素空间。引导各地最大限度挖潜存量资源、盘活闲置资源,主动破解要素瓶颈制约。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动能转换引导基金作用,搭建好政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差异化、普惠性信贷政策,提高重大项目融资对接效率,畅通信贷资源流入实体经济渠道,帮助企业有效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好减税降费等实体经济降成本各项政策,引导企业通过降本增效、改进工艺、技术创新等加大内部挖潜,切实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四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对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分行业开展投资决策、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市场开拓等专题培训,着力打造高素质企业家队伍。积极培育工匠精神,加大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典型选树和宣传表彰力度,完善质量激励制度,鼓励引导企业持续推进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管理和制度创新,在产业高端领域抢占先机。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集中力量谋划全省“十四五”发展,编制形成“十四五”规划《纲要》,同步组织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围绕新旧动能转换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论证储备一批事关全局长远的重大事项、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同时争取将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布局。按照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对事关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提前研究谋划,启动2035战略规划编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氢能查看更多>氢能产业查看更多>燃料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