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正文

万字报告梳理动力电池产业链 未来投资方向在哪里?

2020-02-03 10:42来源:智通财经网作者:冷梦半菱关键词:动力电池电池材料新能源汽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01 动力电池产业链全景

具体来看,整个动力电池产业链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上游金属材料:锂、钴、镍等

(2)中游四大电池材料: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

(3)下游:电池

(4)终端:整车

(5)其他:新能源电池设备

1.上游金属材料-钴

如果要选高弹性高赔率,那么肯定是上游的金属材料钴和锂会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我们回顾锂电池产业链上一波大的行情(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就会很清晰地看到除了大牛股天赐材料和当升科技以外,凡是最上游的金属材料,包括天齐锂业、赣锋锂业、华友钴业都涨幅惊人(寒锐当时还没上市),资本市场通常至少提前1年炒预期,真正的业绩高潮是在2017年,这几个股票的盈利都是突然爆发性的同比增长了好几倍。

1.png

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确实是高速增长,产量同比是增长了53.8%,那为什么越往上游,它的一个净利润增速就越高,最上游的材料能翻好几个倍呢?

要理解这一点,就要先来了解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产业链的需求传导机制】。很多产业链条特别长的行业,都会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整个行业中不同环节的公司,它的业绩波动其实并不完全依靠终端需求的波动,而是库存的波动。

什么意思?比如今年我新能源汽车突然加速增长,扩大了10%的需求,那么提供电池的宁德时代一看行业景气度上来了,在采购的时候当然不会只增加10%,还会多作比如10%的备货,这样一来就是累计了20个点,再往上,四大材料的厂商,看到宁德时代的采购量一下子增加了20%,它们也要积极备货啊,好,这些厂商也都多备10%的货,这样一层一层传导下来,到了上游的金属材料企业,比如天齐、赣锋这里,就累计增加了30%的需求,扩大了三倍。(以上数据是我随便编的,实务中很难算清楚最后到底会扩大多少倍,大家只要理解这种特征就行了)

下游需求才扩大10%,上游扩大了30%,假如这些厂商手里没货怎么办?就产生了供需缺口,就要涨价,对应到这些公司的业绩上,就是一个价量双击带来的爆发式增长。

知道了这么一个概念,我们就能理解,如果反过来,当行业从周期顶峰往下走的时候,同样是这些越往上游的企业,业绩掉的越厉害,股价跌得惨不忍睹。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苹果产业链、5G产业链。

再回到钴上面。

2.png

锂电池环节快速发展带动了整个上游产业链,钴金属作为三元电池产业链上游重要原材料,逐渐受到关注,钴价从16年三季度开始走了一波超级牛市行情,然而从2018年的顶点下来几乎又是跌到了原点。

3.png

有人研究了三元电池成本的结构后,发现钴含量占比才12%,并不高,因此说这个领域没什么好投的,我说你这种观点是完全看反了,锂电池当中钴的占比与钴本身的弹性相关性不强。

理论上,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钴的消费结构,也就是这个金属它主要都是应用在哪些领域,其中锂电池的占比大不大?如果锂电池是钴最主要的用途,那么毫无疑问,锂电池这个行业如果出现拐点,极有可能引发第二次钴的供需失衡,就会带动钴价暴涨。

根据公开数据,2018 年全球 60%的钴用于电池领域,我国这一比例超过 80%,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其他领域需求有限。因此,这里的一个结论就是钴的需求变化与锂电池这个行业的周期紧密相关。

过去一年多的单边下跌行情使得钴价格已经达到了历史底部区间。从全球钴的供给端来看,我国钴资源比较稀缺,国外的巨头嘉能可产能占比达到21%,洛阳钼业占到12%,两家合计占到33%,其余的厂商都在5%以内。钴这种金属不太容易短时间内大量开采,所以除了之前17年暴涨的时候企业、各路资金均纷纷布局钴产能或囤货,短中期出现过剩以外,之前钴的产量一直都比较平稳。

假如我们预设当前的价格已经充分体现了对于上一波周期中产能过剩的预期,那么我们需要关注的不是存量,而是边际,也就是库存和供给上变化的情况。

真正为供给端带来显著变化的还是嘉能可,2019 年 8 月 7 日,嘉能可在财报中公布,计划在年底前关闭 Mutanda 铜钴矿,同时更新了2019年钴产量指引,下调至 4.3 万吨,较原 5.76 万吨下降了 1.4 万吨,相当于减产了24%!而且如果是今年下半年才关停这个矿,那么明年的产量还将继续下滑。

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此前的钴价已经降至企业无法忍受的冰点,既然开采的成本都高于售价了,那不如关掉算了。龙头老大都受不了了,其他小公司当然不可能在这个价格上逆势进来扩产。

而从需求端来看,虽然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不及预期,但未来几年渗透率仍然会持续提高,这是毋庸置疑的,需求上倒不需要特别担心。

进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只要下游需求在增长,而龙头公司产能边际出现减少,锁死供给量,两股合力之下就有望加速消化掉之前的库存,钴行业就有望出现拐点。

A股当中相关的股票主要有洛阳钼业、华友钴业、寒锐钴业三个,洛阳钼业虽然是龙头老大,但是一来它本身的体量较大,二来在它的业务结构里,铜钴只占到一半,三来在钴盐领域洛阳钼业的相关性并不是最高的。所以它的弹性并不是最大的。我肯定是更看好华友钴业和寒锐钴业。

特别是华友钴业,目前这家公司钴盐(注意是钴盐,而不是钴金属)的市占率,销量在国内占35%,全球是18%,世界第一,规模是竞争对手寒锐的10倍。华友今年将新释放出1万吨的总产能,近年又准备向下游三元动力电池去延申,所以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华友与动力电池的产业链的紧密度都是最高的,是电池上游钴产业真正的龙头。

2.上游金属材料-锂

接下是锂业,大的逻辑和钴也类似,上游的基础材料,只要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下游锂电池厂商都在持续扩产,那么需求就降不下来,核心是在于供给端,特征也是高弹性高爆发性。

连商品价格的走势都非常类似,目前也是跌到了历史底部的区域。虽然供需还没有发生逆转,但当前的价格好像也跌不下去了,这为行业内公司的业绩恶化提供了一个托底。

4.png

锂行业的供给格局比钴还要集中一点,在2014年以前,全球锂产品超80%的供应量来自美国雅宝公司(ALB.US)、智利SQM公司(SQM.US)、美国FMC公司(FMC.US)和澳大利亚Talison公司,中国仍然是一个资源稀缺国。

其中雅宝公司在智利阿塔卡马盐湖和美国claytonvalley矿山进行开采,SQM则在智利本土阿塔卡马盐湖开采,FMC在阿根廷翁布雷穆埃尔托盐湖进行开采,Talison在澳大利亚格林布什矿山开采锂辉石矿。这四家公司形成了“三湖一矿”的开采局面。

2014年5月,天齐锂业(002466.SZ)收购了文菲尔德51%的股权,文菲尔德持有Talison100%的股权,天齐锂业实现了对Talison的控股,赣锋锂业(002460.SZ)也不甘落后。其收购了RIM公司43.1%的股权,RIM公司拥有Mt.Marion锂辉石矿项目100%股权。这两笔收购完成后,中国的两家公司才一跃成为了全球前五强。

2018年,ALB、SQM、FMC三家外资分别占比22%、21%、10%,合计垄断了53%的市场份额,赣锋锂业和天齐锂业紧随其后,两家的份额差不多,合计大概在全球的30%以上。

转眼又到了2018年6月,天齐锂业再次发起蛇吞象式的国际并购计划,动用了40亿美元重金收购智利SQM公司(世界排名第二),这次收购完成后,天齐锂业就直接变成了世界第一大公司。

天齐锂业这家公司从收入端来说还可以,2018年之前一直是持续增长,今年前三季度是同比下滑了20%,多少受到一些行业周期性的影响,但是我们看到他的净利润是直接下滑了90%。除了毛利率的下滑以外,拖累公司业绩最大的因素在于高昂的财务费用,也就是公司杠杆收购SQM的大量债务。

2018年他的财务费用才4.7亿,2019年前三季度达到了16.5亿,占到收入的43%,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占比,所以,只要把财务费用的问题解决了,叠加锂的周期性底部,它的盈利很快就能释放出来。

目前公司已经通过了配股、发行可转债等手段来偿还大部分债务,剩余的债务可以用后面的现金流来偿还完全没有问题。经过测算,在债务问题得到解决后,财务费用可以减少16亿,对净利润的影响是增加13.5亿。

然后2019年之后是天齐的一个产能集中释放期,目前它的一个产能是4万吨/年,2020年-2021年可能直接达到10万吨,2021年 SQM 盐湖端产能最大约12 万吨,MtHolland 新增锂盐产能4.5万吨。届时公司产能将合计达到 15万吨,占到 2018年全球产量比例的47%,变成了中国为数不多在国际资源市场真正意义上对供给端具有控制力的巨头。从某种意义上,只要它对产量进行合理控制,就能耗到下一轮锂价格上升周期的到来。

另一家公司赣锋的话资产负债表比较干净,身体里没什么余毒,但天齐锂业的报表并表了上游的锂矿,而赣锋锂业没有并表上游的锂矿,这个行业呢,主要的护城河就是资源的优势和成本优势,长期来看赣锋相比天齐并不具备成本优势,听说它的优势在工艺技术上。

总之,大的逻辑主要就是锂的价格周期,现在也已经到了价格的历史底部,以及中国的产业龙头已经走出来了,自然矿产资源我觉得属于是一个比较难以替代的护城河,全球大型锂矿一共就那么多,掌握在你的手里,别人就没有了。

供应端的情况相比钴来说差一点,很多产能都在2020年集中释放,而钴是明显的边际减少。所以需求端对它的影响拉动作用要更大一些。在天齐和赣锋之间没有什么好太纠结的,赣锋这几年扩产也很厉害,也是19-20年集中释放,只要周期一来,大家都是价量的双击,赣锋今年的一波涨势当中有市场对于TWS的热情。

原标题:万字报告梳理动力电池产业链,未来投资方向在哪里?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电池材料查看更多>新能源汽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