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评论正文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为什么选择电动车?

2019-02-22 09:04来源:材料匠作者:泊松比关键词:电动汽车充电桩动力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导语: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电动汽车以绿色节能环保而备受关注,但同时也存在着充电设备短缺,续航里程较短等局限,同时还面临着补贴退坡的挑战。但为何电动汽车依旧是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本文来源:材料匠  微信号cailiaojiang123  作者:泊松比

1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争议从未止歇

多少年以来,中国对于电动汽车的激进态度,在民间引发了广泛争议。

很多意见认为,混动技术、尤其是插混,技术难度比纯电更高,也更符合目前的发展状况,可以极大降低油耗,并且不依赖充电桩等基础设施,本来可以成为电动车普及之前的过渡。

最大的争议在于,但是政府似乎并不愿意给予插混新能源身份。

制造成本高、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和充电设施少等都是现阶段纯电动车的短板,如果没有了国家补贴,纯电动车是不是真的就卖不出去了?

但是中国却偏执的要大力发展纯电动车,并计划在这方面实现 “ 弯道超车 ” 计划。这到底是中国国情所致,还是政治阴谋,还是自主车企不上进所为?

中国新能源政策对于混合动力,甚至是插电式混合动力一直持保留态度。最近出台的“新能源政策征求意见稿”,更是要将插混一脚踢飞,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

其实中国之所以要越过插混动力,全力发展电动车,背后也是有原因的。我们愿意以比较客观的态度,从各个层面对电动车的优势进行深度分析,解析中国政府全力发展电动车的意图。

2 传统车领域,内燃机技术赶超难度太大

全球汽车工业已经发展了一百五十多年,但是我国仅仅发展几十年,更具竞争力的民营企业进入汽车行业,至今更是只有区区十几年。

即便民族品牌的长城、吉利们都非常努力,在极短时间内取得了优异成绩,但是和大众、丰田、通用等国际巨头相比,毕竟根基浅薄,尤其是在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技术领域,民族品牌面对的是无法绕过去的技术壁垒和专利墙。

今天的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技术和专利权,基本掌握在大众、奔驰、丰田等全球巨头以及采埃孚、德尔福、麦格纳、博格华纳、邦奇、爱信和博世等跨国零部件企业手中。

就拿变速箱来说,CVT的钢带基本垄断在BOSCH博世手中,而AT技术难度更大,且有专利壁垒无法越过,相对简单的双离合国内能做的又有几个?长城曾经在变速箱上吃尽了苦头,作为百万销量的车企,不能自产变速箱是不可想象的,长城下大力气搞出了双离合变速箱,事实是怎样的呢?

双离合模块来自BorgWarner博格华纳,电控执行单元来自大陆。

自主品牌要想突围,等于在枪林弹雨和铜墙铁壁中前进,难度可想而知,必须按照别人的规则去执行,这将让自主品牌的赶超之路倍感艰辛。

3 中国为何不鼓励发展混动?

撇开上述与国情有关的因素不说,其实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混动车型不仅在节能减排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同时市场表现也很不错,那为什么政府却不鼓励发展呢?

很简单,因为中国车企没有这方面的核心科技,要知道混动车的变速器内都集成了电动机,而对于刚研发出双离合变速器不久的中国车企来说,这方面就更是天方夜谭了。除非是进行合作,但合作之后也只是帮助日本车企占据市场和提升销量,最终还是得不偿失。

如果硬要列出现在市售混动车的清单,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混动技术都掌握在日本人手里,而且像混动领域的老大——丰田,还对相关技术和知识产权等进行了保护,中国车企想 “ 逆向研发 ” 都比较困难。

况且,中国政府也真心不希望在核心技术上总是依赖于其他国家,那样还会导致提倡的电动车也会被冷落,然而从市场中也不难看出政府压根就不支持混动技术的发展,这也就解释了在限购的城市中,为什么购买混动车也一样需要摇号的原因了。

4 中国已经掌握电动汽车核心技术?

作为新生事物,在电动车发展之初,自主品牌和大众、丰田等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且因为大众丰田等在燃油车有着巨大包袱,对于发展电动车积极性不够。

但是自主品牌不一样,在传统汽车无法赶超的压力之下,它们渴望换一个跑道从零开始,有着弯道超车的极大欲望。

同时和大众、奔驰等老大车企相比,自主品牌对于新生事物有着更强的积极性和探索动力。事实上经过短短十几年发展,自主品牌已经基本掌握了电动车的电池、电机和电控的核心技术。

以电池为例,现在全球最大的三家电池厂,已经有两家属于中国,比亚迪的电池在商用车应用中排名全球第一,宁德时代不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电池厂,甚至已经开始给宝马、奔驰和大众等全球大佬供货。

如此,从内燃机发展到电动车,自主品牌的处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就是奴隶翻身做主人的节奏。以政府层面考量,必然是更愿意支持电动车的发展,并且最好将燃油车彻底消灭,这样中国品牌才能获得更大的权益。

5 战略优势,打破对于石油的依赖

众所周知中国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在高速发展下所带来的负面就是环境污染,可以说目前的雾霾已经影响到大部分城市的生活了,所以治理环境显得迫在眉睫。

同时尽管中国地大物博,但石油还是非常紧缺(每天仅进口石油就好几百万桶,其中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因此也正是这两大因素迫使中国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

当然中国汽车起步较晚也是个因素之一,其中国内车企在燃油发动机和变速器上太落后,想让汽车行业在全球领先,也只能依靠新能源汽车来实现了。

汽车行业对于石油有着深度依赖,汽油、柴油、机油和变速箱油全部源于石油。但是新能源车不同,它的驱动源于电力,电力的来源可以是石油,可以是煤炭,可以是水利,可以是核能,可以是太阳能,也可以是风能,这就极大降低和分散了对于石油的依赖。

尤其需要指出得是,我国石油储量很少,探明可采储量仅仅50亿吨,仅仅够用十多年,每年需要进口大量石油。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煤炭储量极其丰富,煤炭地质储量有几万亿吨,探明储量几千亿吨,可以使用几百年,完全不必担心能源问题。

而且我国发电的主要来源就是煤炭,电动车表面上是耗电,实质就是烧煤。

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不但可以打破石油依赖,从更深层次战略考虑,还可以间接打击石油美元,同时我国还可以积极输出煤电技术,甚至改变全球能源版图,获得更大的全球话语权。这或许就是国家深谋远虑的地方。

6 电动车是不是没有补贴就卖不出去?

综上所述,再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你会发现其实国内车企发展纯电动汽车有种 “ 被逼梁山 ” 的感觉。尽管是这样,但国家发展纯电动车的方向肯定没错。

虽然现阶段电动车还处于起步阶段,成本价高、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和充电设施不足等缺点较为明显,不过有政府的补贴,再加上限购城市的规定,对于有刚需且仅日常城市通勤使用的消费者来说,其实也还可以勉强接受,但必须要承认的是,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专属牌照来实现用车需求,并不是自己真心的选择。试问如果没有政府补贴了话,可能目前选择购买电动车的消费者就非常少了。

其实政府和车企均注意到了这些方面,因此政府也加大了充电设施网络的建设,目前一线城市的网络布局就相对完善了,相信这个项目有国家的支持是不用担心,但有了完善的设备之后,续航短和充电慢等问题则需要国内车企来解决和突破了,要不国家这些 “ 福利 ” 反而给像特斯拉(未来将支持国标充电)这类外国品牌做了嫁衣,所以国内车企要加油啊。

另外,例如福特和大众前不久都宣布了将在 2020 年前推出至少 10 款以上的纯电动车计划,并打算在快充方面给予解决方案,这对于国内车企来说,无疑就是在明目张胆的 “ 打劫 ”。

7 电动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天然契合

今天的汽车产业,面临着汽车发明以来的最大变局。很多汽车厂商们为了吹嘘自己的新技术,最喜欢用的一句广告词是“重新发明汽车”,当然很多时候这就是一句形容词,完全不必当真。

不过在汽车发明一百多年后,现在真的面临重新发明的机会,它的动力系统和驾驶模式将会彻底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有两个趋势,一个是新能源,另一个就是自动驾驶。而且必须强调一点,这个新能源中的电动汽车,甚至是自动驾驶的前提。

因为和内燃机相比,电动机天然更契合电气控制的需要,而自动驾驶对于动力传输的平顺性同样有所期待。

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在手动挡时代,自适应巡航和自动启停这样的技术想都不要想,根本无法实现,更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只能基于平顺性更好的自动挡才能生存。

而在未来的自动驾驶时代,电动机显然比内燃机更符合需求,和内燃机需要达到一定转速才能释放最大扭矩不同,电动机在启动时候,瞬间就可以达到最大扭矩,而且在运转的平稳性方面、在可维护方面及未来模块化方面,电动机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这些都是内燃机完全无法比拟的。

国家选择了电动车,某种形式上也是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提前卡位。

8 总结

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相比、和插混相比、和氢动力相比,都不是一个完美的产品,它的续航里程、充电时间、基础设施等众多弊端需要克服。

但是它确实有着其他各种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仅体现在产品上,体现在技术上,甚至也体现在更高层面的国家战略上,体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略竞争方面。

所以,无论是车企还是消费者,老老实实发展电动车吧,这个真的是国家意志,体现着太多的国家利益,你无法选择,无法回避,只能尊重。


原标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路线为什么选择电动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动汽车查看更多>充电桩查看更多>动力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