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市场正文

深度解读|揭开动力电池巨头崛起之谜

2018-11-09 09:17来源:乐晴智库精选作者:连一席关键词:动力电池动力电池市场比亚迪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数量自2016年开始大幅度减少,2017年仅为98家,同期对比减少约三分之一,早期依靠补贴的尾端小型企业多被淘汰。

从装机量来看,2017年前十企业整体装机量提升20%以上,但总占比下滑4%,高端产能不足已显。

主要因为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小、散、微”产业格局,装机量超10GWh仅宁德时代一家,超1GWh也不足10家,80%以上企业小于0.5GWh。

其次,产能利用率无论头部企业还是尾端企业都严重不足。

以产能利用60%为基准,仅宁德时代一家超过标准线,电池企业产能利用率多半集中在20%-30%左右,即使宁德时代自身,产能利用率连续2年下滑20个百分点。

随着国内市场逐渐开放,海外强势品牌进驻,竞争必然更加激烈,产能利用率问题亟待解决。

动力电池行业“学习曲线”:产品价格快速下降

供需不平、能量密度提升与规模效应将继续压低价格

供需严重不平衡。

动力电池需求与新能源汽车挂钩,而中国与欧洲将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国家。据IEA数据分析,至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市场份额达26%,欧洲23%。

从此处看,全球需求端将继续以超40%速度攀升,2020年约可达430GWh,其中纯动力电池将占70%。

与此同时,随着各国环境、产业扶持政策执行,全球厂商扩张速度加快,产能呈几何倍增长。

但盲目扩张导致两极分化更为严重,直至低端产能出清、产业结构性调整完成,价格受供需影响的程度才会降低。

以中国市场为例,按照乘用车50%、客车1%、专用车30%产量增速假设来计算,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215万辆,届时动力电池需求量可达112GWh。

对比285GWh的产能规划,依旧有2.5倍的缺口差距。

能量密度提升与规模效应共同作用,电池价格降约一半。

2014年至2017年,动力电池价格以年均20%速度下跌直至1.5元/Wh,并于2020年达1元/Wh左右,维持这一下滑趋势至“油电平价”,即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拥有同水平成本竞争力。

正如我们在《平价价格时代渐行渐远,万亿产业整装待发—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简史、主要挑战与前景展望(下)》中提到,电池价格高速下跌来自两方面,一是电池密度提升带来的单位材料与高价钴消耗量降低,使成本最高降低50%。

二是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提高良品率,使成本最高降低60%。

成本端:上游材料是关键

受上述三点因素影响,对此进行成本分析。

动力电池成本自2010年开始滑坡式下降,但根据目前技术进程以达到成本端100美金/KWh实现“油电平价”还需5-6年,影响压缩成本的因素包括制造工艺的升级、规模经济、整合效率等,而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材料的突破。

按照我们在《平价价格时代渐行渐远,万亿产业整装待发—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简史、主要挑战与前景展望(下)》提到的电芯成本分析,正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占50%以上,其中又以正极材料最为重要,占整体成本30%。

以我国三元电池为例,尽管各大厂商开始向NCM622\811\NCA的高比容高能量密度电池探索,但覆盖范围并不算大,NCM523和NCM111在中短期依然是国内市场主流。

因此,存在较大的正极材料涨幅可能性。

此外,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得益于技术提升与大规模生产,可大幅度降低单位成本弥补甚至超过正极材料涨价来带的价格波动。

对此,从综合角度来看,三元电芯成本降低至2020年的0.74元/Wh左右,利润空间得以保留,但未来存在缩减的可能性。

寡头竞争格局正在形成

从电池企业与整车汽车不同角度来看,电池企业为降低上下游夹层压力,研发新型电池、提高技术水平,合作客户数量上也有大幅度增加。

但不同于海外企业积极寻求全球合作,国内电池企业客户主要集中中国,范围狭窄,进一步增加国内电池市场竞争。

企业具体规划方面,除了电池企业加大三元电池研发比重,还有其他相似之处,即在产业链上开始步入上游材料端为阶段性发展做好资源储备;二是较为激进的产能规划,平均目标2020年产能约翻4-5倍。

整车企业布局电池行业速度加快、范围变广、金额增高。其中又以PACK厂切入为主流,实现方式主要为合资建厂,利用双方优势取长补短,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加电池与车体整体契合度。

电池企业: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产能利用率减轻折旧压力

对比整车企业,电池企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主要源自两方面压力,一块是上游材料端的涨价压力,另一块是下游整车企业的压价压力。

除了增加研发、提高电池性能,电池企业也增加与整车企业合作来缓解紧张。从全球前十动力电池企业来看,除了比亚迪为自产自销,其余企业都积极参与对外合作。

其中,宁德时代以64家合作企业数量位居榜首,国轩高科与北京国能以38家同为第二。从配套车类型来看,大多企业都涉及乘用车电池生产,仅沃特玛单一从事客车电池生产。

对比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的布局情况可以发现,国内电池企业合作车企基本为国产品牌,市场规划集中中国且整体较封闭。

松下、三星SDI与LGChem三者布局更广,且各有特点。

作为最早开发动力电池的松下,客户基本为日欧美龙头,其中日本6家、欧洲4家、美国2家;LGChem仅次松下,客户覆盖欧美主流车厂,例如雪佛兰、雷诺等;三星SDI特长方形电池,客户多在中日韩。

原标题:揭开动力电池巨头崛起之谜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动力电池查看更多>动力电池市场查看更多>比亚迪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