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市场正文

氢能将在交通领域率先突破 “先搞电池后搞充电”的老路不可取!

2018-08-09 15:26来源:能源评论作者:能源评论•首席能源观关键词:储能氢能技术储备氢燃料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从整车企业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已经开始了氢能技术储备,但订单的规模还很小,积累的数据有限,仍有大量的工程技术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解决。此外,相关的运维服务团队尚未组建布局,车辆补贴的周期太长、垫资严重,也是车企面临的主要瓶颈。

根据媒体报道,欧盟近期提出倡议,在三个欧洲国家的首都部署氢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这些汽车将用于出租车、私人租赁车和警车。

在大城市率先落地,由公共领域首先推出。这种思路,或也值得国内相关领域借鉴。

根据对能源科技和新能源发展规律的预测,可以判断,氢能在交通领域将会率先突破,从此进入社会。因此,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对氢能的应用、尤其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规划、制定标准,就变得至关重要。

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对氢能的应用、尤其是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进行系统规划、制定标准,就变得至关重要。

氢能生态系统的核心,是如何降低用车总成本。除燃料电池系统等资本性支出外,还包括续航里程、加氢站成本、与纯电动汽车的竞争等运行成本,以及客户体验。从材料、运输、加氢到最后的运行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涉及一系列综合技术,单纯依靠市场和企业主体无法完成,需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有效组织各利益相关者,并制定清晰的操作路径。

从整车企业来看,目前几乎所有的主流车企都已经开始了氢能技术储备,但订单的规模还很小,积累的数据有限,仍有大量的工程技术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来加以解决。此外,相关的运维服务团队尚未组建布局,车辆补贴的周期太长、垫资严重,也是车企面临的主要瓶颈。

从加氢站来看,我们不能走锂电池“先搞电池后搞充电”的老路,需要对氢能的自身体系进行研发,提前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3月,我国已建成并正在运营的固定式加氢站仅有7座,且6座均为加氢能力仅为200公斤/天的示范型加氢站,无法按照国际标准实现3~5分钟的快速加氢,达不到商业化运营的要求。此外,加氢站的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关键设备选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制约了氢能汽车的商业化进程。

在制氢方面,主要问题在于国家顶层设计尚未系统化,部委层面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一些地方政府以“氢气生产属于化工生产,要位于化工区”为理由,否定了制氢与加氢站的发展,同时缺少专业团队进行区域氢能生态系统设计并持续实施,车辆基础设施的协同性较差。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氢能行业应该从两方面获得突破:

一是突破管理瓶颈,进行规范的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中应包括以用车总成本和用户体验为核心要素的发展路线,并制定车辆和氢能基础设施协同发展机制,借助整车企业和用户的力量共同推动氢能汽车的发展。

二是推进关键氢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推广。

在技术层面,应加大高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与平台开发,包括气体扩散层、金属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材料及产品;在氢能基础设施方面,应实现快速突破与验证:首先将煤制氢、化工副产氢纳入氢能源交通产业系统;其次,把氢气长管拖车的压力由目前的20兆帕提升到45兆帕和70兆帕以上,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最后,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消化、吸收高效的氢气液化和液氢供应链技术,同时完善整个商用液氢供应链的标准和法规。

原标题:氢能将在交通领域率先突破,“先搞电池后搞充电”的老路不可取!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查看更多>氢能技术储备查看更多>氢燃料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