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储能储能电池固态电池市场正文

有一种科技叫“颠覆未来”

2018-08-06 08:43来源:中国青年报关键词:储能储能电池固态电池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在大赛一分钟快闪路演环节,杨涛将军民两用全固态高能量密度储能电池项目的介绍带到舞台上。他带领团队已经申请到这一项目的国际专利,其能量密度能够达到750瓦时每千克,使用寿命15年,远高于当前要求的“能量密度400瓦时每千克”。

“如果打个比方,我们就是给潜艇造‘充电宝’——海洋移动供能平台,这种平台可以在海洋中为无人潜航器、无人或有人潜艇等装备进行长时间、稳定的能量补充,是一种全新的海洋装备能源供给模式,对大幅提高装备的水下续航能力、进而支撑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做的是肿瘤治疗纳米机器人:当机器人经过静脉‘给药’,与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核仁素识别后,其桶状结构打开,暴露出凝血酶,凝血酶激活血小板,在肿瘤血管中形成血栓,从而阻断肿瘤的血供,‘饿死’肿瘤细胞。”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观测模式,把望远镜放到日地连线远端的第二拉格朗日点附近,在这里,望远镜相对太阳和地球的位置保持不变,且地球能恰好完全遮挡太阳,可以获得长期间、高精度的日冕观测数据。”

这些不是科幻电影里的烧脑情节,而是一群平均年龄30多岁的青年科学家提出的科技畅想、技术路线。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颁奖现场,他们用每个人仅有的一分钟“快闪”时间,将或天马行空或瞄准产业落地的想法“秀”了出来。

此时,台下坐着的是中央军委科技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国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相里斌等科技大咖。一旦获得他们的青睐,年轻人的“脑洞大开”就有可能拿到后续资助。

整个比赛历时半年,最终30个创新项目脱颖而出,成为大赛优胜项目。此次大赛承办单位——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本次大赛以军民融合前沿科技创新的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颠覆性为出发点,以期遴选出国家急需的颠覆性技术,以及具备开拓创新潜力的科研或创业后备人才——以此为宗旨的大赛在中科院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李明涛是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一位80后研究员,他所在团队带来的是“太空怒火——小天体操控与利用”项目,就是造一种航天器,去外太空“捕捉”高速飞行的小行星,并带回地球,也因此被称为“摘星计划”。

2013年,一个直径20米的小行星在俄罗斯高空爆炸,爆炸当量等效于30颗原子弹,导致近1500人受伤,3000栋房屋受损。人们知道:一方面,小天体频繁进入地球轨道,威胁地球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威胁到人类的长远生存;另一方面,小天体蕴含丰富资源,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价值。

李明涛团队因此提出了自己的方案——研制发射形似“金钟罩”的口袋式航天器,在太空捕获搜索确定的目标小天体,携带小天体安全进入地球轨道上空,之后,在专门设计的防热减速“外套”的保护下,穿过大气层,降速至140米/秒左右,着陆于地球上指定区域,从而实现“摘星”。

不过方案要想真正落地,还面临不少问题,比如,直径10米级的小天体搜索发现与确定,航天器任务及轨道设计,如何捕获目标小天体,捕获后如何可控穿越大气层,等等。目前,李明涛所在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正联合开展方案论证。

一些在当下具有实用价值、能够“解”技术瓶颈燃眉之急的前沿科技成果,也在年轻科学家的演绎中崭露头角。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蔚鹏飞团队带来的是一款穿戴式头盔——超脑增强系统。该头盔可以监测、调控脑电波,并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在医疗领域有望对儿童多动症、抑郁症等进行干预。

目前,这一项目已经申请多项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各授权1项。蔚鹏飞告诉记者,探索和揭示人脑功能奥秘一直是人类和科学界的梦想,美国就曾把20世纪90年代命名为“脑的十年”。我国也在几年前由国家推动酝酿以重大专项形式开展中国自己的脑研究计划。

樊建平认为,这次大赛不失为一次寻找原创性、独特性、颠覆性成果的契机和平台。事实上,在大赛启动之初,就对外公布了几条大胆的“原则”和“要求”:聚焦未来20年内有望实现的科技创新创意;对参赛人员的职称、学历及参赛项目的技术领域、研究内容、展现形式等不做过多约束。

大赛复赛评审专家、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杨虎研究员告诉记者,难能可贵的是,一个比赛能够真正面向青年、面向未来、面向应用,打破了科研自娱自乐的氛围。在这个平台上,青年科研人员有机会和社会多接触,和企业家多接触,可以了解社会需求、发现技术出口,有利于年轻的科研人员更好地选择科研项目、评判科研价值。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涛,孩提时曾是《黑猫警长》的忠实粉丝。那时候家里经常停电,动画片看得断断续续。因此还是孩子的他就想,能不能发明一种超级蓄能电池,确保电视永远“不断电”?

今天,在大赛一分钟快闪路演环节,杨涛将军民两用全固态高能量密度储能电池项目的介绍带到舞台上。他带领团队已经申请到这一项目的国际专利,其能量密度能够达到750瓦时每千克,使用寿命15年,远高于当前要求的“能量密度400瓦时每千克”。

他说,中国只有支持原始创新,才能成为科技强国,引领世界科研潮流,“而从年轻人手里迸发出的这些‘黑科技’,一旦产业化,不仅造福中国,还将造福人类”。

原标题:有一种科技叫“颠覆未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查看更多>储能电池查看更多>固态电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