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访谈正文

发展储能“合”为贵: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

2016-08-17 11:32来源:能源评论关键词:储能能源互联网陈清泉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锂电储能要严惩骗补

《能源评论》:但也有专家认为,电化学储能不适宜应用于大规模储能,只适合当下的中短途交通环境,您认为,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池储能,未来有多大空间?

陈清泉:市场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对电动汽车的发展规划,已经明确了具体数量,二是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展。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球锂电池规模达到100.75吉瓦,从不同应用领域来看,小型电池占比已经下降到66.28%。在我国,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2015年动力电池增长迅速,市场占比已上升28.26%。预计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将达到67万辆,汽车电池产量将达到31.64吉瓦。

《能源评论》:这是否表明,锂电池储能市场充满活力?

陈清泉:Navigant Research针对全球市场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4年,分布式储能装机将达到12147.3兆瓦,收入达1650亿美元。电网级辅助服务市场装机容量将达20.8吉瓦,收入达685亿美元。

中国的储能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从政策环境来看,中国在微网、电力需求侧和市场化改革、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方面的政策组合拳,也将推动储能商业模式确立,带动储能和新能源汽车较快增长。

《能源评论》:过去3年,锂电储能成本下降了50%。我国锂电池产业在技术上是否也因此而得到了提升?

陈清泉:我国电池企业全世界最多,但很多是低水平重复、恶性循环,骗补问题突出。

比较中韩的区别,就在于,韩国明确了蓄电池路线图后,通过扶植几个大企业,重点攻关材料技术,培养领军人才,实现了高性价比基础上的量产。而我国众多电池企业中,真正有实力的也就十来家,很多企业把注意力放在了骗取国家补贴上,没有集中力量去攻克材料、工艺和人才。一个巨大的反差就是,韩国三星、LG等公司的电池厂车间人员很少,都是机器生产,而其科研机构却聚集了众多研发人才;反观我们的电池厂,生产车间很多工人进行低水平组装,研发机构的人员却形单影孤。

《能源评论》:对于质量不合格的电池,以及骗补的企业,您有何具体对策建议?

陈清泉:针对电池质量问题,可以通过多网融合实现实时在线监测电池状况,一旦发现问题就立刻停止使用,也可以防止骗补事件的发生。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更是提出,如果新能源汽车骗补构成犯罪,应由人民法院依法用法律来惩处,而不应止步于工信部等四部委的行政处罚。

原标题:发展储能“合”为贵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能查看更多>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陈清泉查看更多>